“都市原点”话剧社的舞台,活跃着热爱话剧艺术的众多海归;“白金部落阁”上,新华侨华人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捉友俱乐部”在一场场桌游派对中,让有缘的单身男女走到一起……上海黄浦区侨办干部施海燕通过“海燕博客”创造的12个社团,吸引了3500多位海归白领,成为他们交流情感、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园地,更使新侨们找到了归属感。在黄浦区侨办的支持引导下,海燕博客还开始尝试建立青年社团的孵化基地。
日前,黄浦区委统战部上报的《白领统战工作的生动实践——黄浦区依托“海燕博客”开展白领统战工作》,入选中央统战部办公厅编印的《2010年度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汇编》。
上海市侨办主任崔明华指出:“重视网络侨务这个新领域迫在眉睫,不考虑要落伍,这是侨务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海燕博客”模式为做好社区侨务和新华侨华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在“都市原点”找到“组织”
7月17日,“海燕博客”都市原点话剧社的年度大戏《梅花盛放在皇后街区》举行了演员甄选活动。近40位爱好话剧表演的海归、白领社员进行了自我介绍和分组表演的展示,其中不乏已经出演过影视作品的演员。
“你觉得你是否适合扮演反面角色?”“刚刚你们的表演,最严重的问题是没有正对观众。”话剧社副社长秦云峰提出的问题总是一针见血,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的他是本次大戏的总导演。
“话剧社经过几年的发展,各种分工趋于明确和专业,这出大戏的脚本、编剧、场记、舞台、灯光、音效……无一不由话剧社的会员自行担任,有的甚至一人兼职几项职务。”话剧社社长唐宁说,“梅花象征着傲骨和坚忍,皇后街区是纽约第二大华人集中地。”《梅花盛放在皇后街区》以纽约一栋学生公寓为背景,讲述了几位中国留学生在异乡求学生活的故事。
孟晓庆是“都市原点”的新社员,在英国有1年半留学经历的她成为了话剧社此前被深度采访的对象之一。“社员们在前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被采访之后,我也想参与演出,因为我也挺喜欢话剧表演的。”
都市原点话剧社成立于2006年,是上海第一家以新华侨华人和白领为主体的业余话剧社。第一出话剧《粉红女郎》在人民广场青年社区中心首演以后,吸引着越来越多优秀的新华侨华人的加入,演出舞台也从街边广场进入了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等一流场地。每年一部年度大戏,加上平日里大大小小的演出剧目,几乎每一名社员都能参与其中,展示自己在幕前或幕后的才能。
作为“海燕博客”最早成立的社团之一,都市原点话剧社可以说是人员最庞大、影响力最广的社团。“目前年度大戏定于11月上演,时间虽然紧迫,但社员们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话剧社副社长、留日海归王方圆说,“我认为社员能从最初的7人扩大到如今的200多人,是因为新侨、海归还有白领在这里找到了‘组织’,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并且实现了表演的梦想。”
辟建海归建言新渠道
和以文艺为主题的社团不同,由“海燕博客”社团骨干和企业高管组成的“白金部落阁”担负着更多使命。这些职场的金领、白领们通过这个平台,为新华侨华人在黄浦区经济发展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建言献策。
“白金部落阁”理事王又石是社团里公认的“点子王”,2004年元旦从纽约返回上海,“在美国念了5年工商管理,没有念完就加入了辍学大军,感觉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没有太大的意义,一回国就开始了创业征程。”
回上海后,王又石创立了上海百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对他来说,“白金部落阁”除了能够提供给新侨参政议政的渠道,“也让我能够与政府建立联系,进入不同的世界。”通过“海燕博客”,王又石还加入了黄浦区海联会和黄浦区知联会,经常参加政府组织的论坛和活动,“这让我更加了解政府的政策,对于我的事业很有帮助,很有意义。”
目前正广泛推广的白领工间操,就是在去年底举行的“白金部落阁相约人大代表民情咨政沙龙”中,由王又石率先建议的。他建议,可以在工间操中加入瑜伽、舞蹈、动感配乐等时尚元素,吸引办公室白领自觉做操。在黄浦区侨办的重视和多方努力下,这套简单易行的5分钟白领工间操目前已经在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试点推广,获得了广泛响应和良好回馈。
建议启动“黄浦商圈联合计划”,形成“绿色旅游通道”;发展电子商务要真正了解企业需求,要将有核心推动能力和核心中介能力的企业引入,做到政府和企业相互支持,实现线上和线下联动;建议在南京路沿街和商场内设立电子导屏,让游人更直观地了解南京路特色,带动消费,政府需要创新服务模式;建议开设白领餐厅、白领论坛、白领秀场等,服务于广大区域内白领青年……这些精彩独到的提议和见解都出自于“白金部落阁”的成员,这里定期举行的头脑风暴会,成为众多海归、新侨“发声”的畅通渠道。
“草根”社团的孵化基地
除了已有的11个社团日益成熟,“海燕博客”开始拓展本身以外的青年社团。与上海“快乐徒步群”联手开展的“寻黄浦之根”新老上海人徒步活动,便是“海燕博客”探索尝试建立青年社团孵化基地的第一步。
通过海归社员孙嘉慧的介绍,“海燕博客”博主、黄浦区侨办干部施海燕与“快乐徒步群”群主严珺一拍即合。“寻黄浦之根”于5月22日从国际饭店出发,途径上海的多个经典地标,让许多海归新侨重温了老上海的历史,勾起了大家的思旧情怀。
在黄浦区侨办的帮助协调下,社员们还有幸进入了修葺一新的外滩源一睹“芳容”。 严珺告诉记者,成为“海燕博客”的第12个子社团,对“快乐徒步群”来说,会有更好的认识和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在内部运作和管理结构等方面较于之前会做得更加严密和完善。
施海燕在此前的工作和调查中发现,上海许多民间青年社团 在发展中会遇到瓶颈,单纯的会员活动很难满足社团的发展需要。“海燕博客”希望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青年社团的孵化基地,因为“草根”社团若想发展壮大,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
上海市侨办主任崔明华近日在黄浦区侨办调研时指出,“海燕博客”为社区侨务和新华侨华人工作带进一股新风,是高水平的创新。“重视网络侨务这个新领域迫在眉睫,不考虑要落伍,这是侨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黄浦区侨办主任方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黄浦区侨办一直关注着这些“草根”社团,并且愿意适当引导,给予支持。“海燕博客”使政府与具有“草根”性质的社团有了良好的交集,同时也为黄浦区侨办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两者是重叠、融合的。”
“‘海燕博客’是网络侨务工作的全新探索,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无国界、不限时的互动性。”方立平说,虽然侨办也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做到了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化和透明化,但与博客、微博相比,缺乏及时的互动性,“海燕博客”正好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他表示,黄浦区侨办会继续对其给予引导和支持,“我认为应当继续保持它的民间性与公益性。”
“‘扫楼’时,我被当成推销员”:记“海燕博客”博主施海燕
到目前为止,“海燕博客”已经拥有近3500名成员,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持续增加。回想起“海燕博客”成立之初的往事,博主施海燕仍然记忆犹新。
施海燕曾经担任南京东路街道团工委书记。众所周知,这个社区汇集了一批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处在中高级管理岗位、拥有高收入的优秀青年,其中包括众多新华侨华人。2006年,黄浦区团委启动了“寻回白领”行动,希望团组织能够成为白领和海归青年“输送”公益心和社会责任心的枢纽。施海燕告诉记者:“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最初我们连接触白领的机会都没有,也没有信息传递渠道。”
于是,南京东路街道团工委用了最原始的办法——“扫楼”。由施海燕带头,抱着一摞活动宣传单,走进商务大厦,拜访各家企业。“大多数时候,我被当做了‘推销员’,前台让我放下单子就走人。我们的活动又正好在4月1日举行,许多白领认为那只是一个玩笑。”
就这样背着双肩包,在一个星期内“扫”了14幢楼宇、几十家企业,施海燕终于勉强凑到50个人参加首次户外拓展培训。活动当天虽然下着大雨,却出乎意料地受到欢迎。晚上一回到家,施海燕就把当天活动的照片上传到MSN空间,还发表了生动俏皮的日志,而成员们的热烈互动让她颇为鼓舞,这才有了“海燕博客”的雏形。
去年11月,施海燕紧跟潮流,将海燕博客升级至“海燕微博——白领天地”,“一有空就会上微博,每次活动我尽量以最快速度将图片和文字上传,好让成员能第一时间进行互动。” 施海燕说。今年3月,施海燕调入黄浦区侨办后,更使“海燕博客”得以在区级层面上展开网络侨务工作。
最近一次由黄浦区侨办、爱知书店、地铁人民广场站联合主办的“爱知读书卡”活动就是施海燕在微博交流时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她发现,新侨、白领会员有着较大的阅读需求,平时乘坐地铁上下班时,路过爱知书店都会买上《瑞丽》、《军事》等期刊。动辄20元的期刊,一年要花上几百上千元,而家中堆积书籍的处理也成了一个难题。而现在,“海燕微博——白领天地”会员和人民广场站地铁员工只要登录“海燕微博——白领天地”报名,即可获得“爱知读书卡”,凭卡在人民广场站地铁展厅的爱知书店充值刷卡,就能借阅到最新期刊,每天花费仅需一元钱。
时刻关注新侨动向、勤于思考不断创新,施海燕就是本着这样的精神,将“海燕博客”和“海燕微博——白领天地”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李宇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