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陈正华:用一生写就的爱国华侨史诗(一)

2011年09月08日 09:0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郑州9月8日电(记者 李朝栋 通讯员 陈琪瑛)最早听到陈正华这个名字,是从河南省侨联领导那里。后来,给记者说起这个名字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故事也越来越让记者动心和感动。于是,记者就决定去亲自拜访一下这个在河南侨界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一个老人,一个93岁的老人,一个可歌可敬的老人。我们的采访是从老人的自我介绍开始的。

  老人说,他叫陈正华,是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河南省海外交流协会理事,河南省侨联《中原侨声》杂志的顾问,河南陈氏文化研究会第二届名誉会长。

  谈到往事,看得出老人有止不住的兴奋和骄傲。他说他很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特别是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是他最重要的阅历。

  陈正华,生于1918年5月,原籍福建省晋江市茂亭村。八岁那年,在本村小学读书直至高小毕业。1934年5月,离家去菲律宾谋生,在那里日间当店员,晚间读夜校。“七七”事变后,旅菲华侨掀起抗日救国高潮,相继成立了各种抗日救国团体,积极开展为祖国军民募捐经费、捐赠飞机大炮、抵制日货等活动。那时,他参加了“菲律宾百阁华侨抗敌后援会”,后又参加了“菲律宾巴西华侨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青战团),负责做宣传抗日工作。

  1938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继续向华北、华南全面进攻,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感召下,他毅然离开了菲律宾,回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学习,参加八路军。在抗大学习年余,毕业后分配到晋察冀军区二分区十九团工作。此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直随军转战晋察冀各地,参加过多次战斗,负伤一次,被定为三等甲级残废。

  1949年2月,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的第二天,他随新组成的纠察总队进驻北平(今北京),执行北平纠察任务。在这期间,让他最难忘的是见到许多中央领导;参与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北平入城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有幸地参加了国庆观礼。

  随着军队建设的需要,北京纠察总队奉命改编为公安一师(后改为二师),驻扎在北京恩济庄(今北京钓鱼台附近),执行公安军的新任务。在这期间,于1955年9月参加授衔典礼,接受少校军衔;1955年11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勋章”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称号。

  1958年3月,他从北京公安二师转业到河南财政厅工作,结束了二十年来的戎马生涯,开始做地方工作。在河南工作期间,经过了大跃进、大办钢铁、大放卫星的风潮;又经历了十年“文化大革命”和干部下乡插队的洗礼;也看到了“四人帮”的垮台、“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大发展。

  精神矍铄的老人们坐在自家陈旧的沙发上,滔滔不绝地向记者诉说。

  他说,他是1938年8月参加八路军的,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38年8月参军起,到2008年12月止,历时七十年。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经历了许多的艰难与挫拆,也享受了许多的胜利与喜悦。他能从海外回延安抗大学习,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

  七十年来,在军队和河南工作期间,他历任团统计干事、连队指导员、总队组织干事、师干部部秘书、师军务科副科长、师干部科科长、河南省财政厅人事处副处长、河南省财政干部学校副校长、河南省财政金融学院宣传部副部长、河南省侨联副主席、顾问等职。

  195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解放勋章”。是第四届河南政协委员,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待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谢萍】
    ----- 中国侨界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