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印尼归侨曾进财:圆梦常山华侨农场

2012年05月11日 15:32 来源:福建侨报 参与互动(0)
印尼归侨曾进财:圆梦常山华侨农场

  曾进财,男,印尼归侨,现年61岁,退休前任职于福建漳州常山华侨农场。

  漳州常山华侨农场是福建省第一个华侨农场,当初建场时,只有147个归难侨,多年之后,昔日荒凉的土地,变成了良田果园,变成了美丽家园……

  常怀感恩之心

  常山是归侨的大家庭,在这里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缅甸、越南等13国家的归侨好几万人。

  虽说都是中国人,但因为受到不同侨居国文化的影响,所以生活习惯、语言习俗、服装服饰迥然不同,这些众多的不同融合在一起,让常山变得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当初的农场,毕竟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各种条件不如城市,况且归侨回国前,几乎没有人从事过耕田种地的农活,到了农场后都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不适应。

  现实让很多人审视和思考,其中不乏人心生悔意。但多数人都认识到,当初是在“排华”的情况下回国,而在中国还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祖国政府敞开大门,接纳所有愿意回国的同胞,并且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安置归侨,让回国的亲人有房住,有饭吃,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让侨民住在“难民营”。

  作为漂泊海外的华侨,经过这次变迁,大家从心里都感激中国政府,更是把常山当做了自己的家,用自己的双手,辛勤的汗水建设自己的家园。

  生活尽管艰苦但我们仍觉满意

  那时,我们家刚来常山时,就只有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房间,全家8口人挤在一起,比起当时在印尼时的住房,这里的条件差了很多,但父母能体谅到当时国家的困难,在几千人一下涌到常山的情况下,每家人都能有房住,这已经很不容易了。

  在这之后,我们都知道,国家对归侨有着特殊照顾,在别人勒紧裤带过日子的时候,我们都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并且我们每个小孩还能领到生活补助费,虽然当时每人才不到10元,但在那个年代,这些钱就够生活了。除了有住房、生活补助外,我们的学费和医疗费也都是国家提供,这对于多子女的家庭来讲,无疑减轻了很多的负担。

  回国前,父亲在为别人打工,母亲在自己家门前开日杂小店,印尼排华时,母亲的小店面临关闭,父亲的工作有可能丢掉,当时,家里考虑最多的是,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孩子没有书读怎么办?

  事实表明,父母担心的问题,回国后都基本解决,尤其看到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学读书,这是父母感到最满意的一件事情。

  记得在印尼时,我们的家境不是非常好,但由于小镇里没有华文学校,家里就不惜“重金”,让我们每天乘火车到县里读书。可见,中国家庭不管是富是穷,但对子女读书的事,都有共同的认识。

  梦圆常山

  中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农场,成为了农场的职工,那时每个人都以为以后的日子有一份工作,拿一份工资就是人生的全部。没想到,改革开放让原来以为不变的东西,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农场鼓励大家承包土地种植时,我就承包了几亩水田和旱地,除了种植水稻外,还种了甘蔗和果树。那时我年轻力壮,干劲十足,几年下来,有了很好的收获,日子过是舒畅。

  也许和别人致富的路不同,我就是依靠着常山这块土地,用汗水和勤劳得到了这份收获,因此心里感到格外的舒坦和高兴。

  那时,农场也鼓励职工自筹资金改善住房,于是全家人就把原先的旧房拆掉,在原有的土地上盖起了钢筋水泥的楼房。

  这座小楼对我们家来讲意义非凡,因为我们不是简单地从平屋瓦房搬进楼房,而是告别了过去,开始了更幸福的生活。

  很早的时候,我就幻想以后的生活,不仅要比刚来常山时的好,而且还要比在印尼时的好,小楼的建成是“圆”了我的梦想。

  其实,这不仅仅是我的梦想,也是所有常山人的梦想,因此,在福建省十几个华侨农场中,常山华侨农场的住房改造是最早开始,农场的面貌也因此改变得越来越好。

  常山,我的“老家”

  现在,常山华侨农场最美的风景线,就是那片“华侨新城”,这里不仅有风格各异的别墅小楼,也有气派壮观的高楼大厦,来到这里的人,都会被美丽的新区吸引和赞叹。

  除了自建的房子,我还在农场买了一套商品房,房子大约有200多平方米,经过装修后,虽不能说是最好的房子,但也让人感到华贵美丽。

  房子不仅是财富,更是心灵的港湾,有时我也会想,如果父亲还在世,住进这样的房子,他又会有怎样的想法?

  的确,房子不能代表一切,但不同时代的不同房子,可以反映历史的变化。而作为归侨来讲,感触肯定很多、感受很深。因为常山农场的50年,谁也没料到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而比起过去的侨居地,很多人都又回去看,让他们吃惊的是,那里居然没有明显变化,原来老屋基本都还在,所以,回过头来看,他们更喜欢日新月异的中国。

  不仅现在还在常山的人会比较,那些从常山出去的人更会比较,尤其已经在海外定居的人,他们的感叹不仅有羡慕,还有些懊悔,如果不是当年离开,他们现在也可以享受到这样的幸福。

  这几年我在外地工作,但每个月都要回常山一趟,因为这里是我的家,我们都把它称作“老家”,而每次外出回家时,心里就有一股温暖,并细细体会着家的感觉。

  逢年过节,外地的兄弟姐妹都会回来,都住在我的这座房子里,大家在一起拉家常,谈天说地,整个家里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越是这样,我越爱这个家,更爱我们的常山。

  ……

  小楼的不远处,我还种有200多棵龙眼,到了收获的时候,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甜美的果实,每个人都有喜悦的心情,而我有时却在问自己,这样到底是城里的生活,还是农村的生活?

  其实,这就是常山人的生活,现在农场归侨的生活。(曾进财/口述 林小宇/撰文)

【编辑:南若然】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