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广东清远华侨农场:正绽新蕾吐芬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政治原因,一大批海外华侨被迫回到祖国。为了安置这些归侨,中国政府在沿海省份设立了专门的华侨农场。侨乡广东现有23个华侨场,其中清远就有4个。在印象中,华侨农场总是与“困难”、“落后”联系在一起。不过,随着广东这些年对华侨农场支持力度的增加,华侨农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归侨住进了“侨心居”
陈想新是印尼归侨,是清远英德华侨茶场的职工,也是茶场的第一代归侨,如今茶场已有了第三代。
两年前,陈想新夫妇终于从危房里搬进了现在的“侨心居”,12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通风透光,宽敞明亮,家私摆放有序。
“以前住的房子怕风怕雨,现在住上了新居,这是政府为归侨做得最实在的事情。”陈想新接待国侨办组织的“侨乡行 走基层”中央媒体采访团时,难掩高兴、感激之情。
房子很便宜,陈想新夫妇总共只花了7万多元,其他的全是政府埋单,各级政府还给予每户归难侨1.5万元补贴。
整个小区住着的,全是像陈想新夫妇这样的归侨。
英德市是清远下面的一个县级市,有英红、黄陂和英华3个贫困华侨农场,其中困难归侨侨眷17469人。英德的公开资料显示,通过广东省侨心慈善基金会的支持,2010年所属的3个华侨茶场共282户侨民接受“侨心居”捐款141万元。
快乐的舞蹈队
安居的归侨侨眷在政府的关照下生活得很快乐。英华茶场业余文艺队是农场归侨快乐精神的真实写照。
组建这支文艺队的是现任英德海外联谊会的副会长黄慧兰,“当时排华事件搞得我们心情很糟糕,我们不想就这么一直消极下去”。于是,她带头组建了这支文艺队,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唱,自娱自乐。
西爪哇的孔雀舞、苏门答腊岛的迎客舞、印度尼西亚的《俏姑娘》……这些原汁原味的舞蹈让人感到这不是身在广东,而是来到了东南亚。
现如今,文艺队已由当初的10多人发展到了40多人,不仅包括像陈想新这样的“归侨一代”,还包括在校的小学生“归侨三代”。
业余文艺队不仅在当地出了名,还走出了广东,来到了北京。印尼副总统来华时看了文艺队的演出赞不绝口,“当年我们那样对待你们,你们还不忘印尼的舞蹈,太令人感动了”。为了鼓励他们,印尼驻华使馆向文艺队赠送了印尼传统乐器昂克隆,并派人教他们演奏。
24岁的郑颖是黄慧兰的女儿,现在印尼驻广州总领馆工作,但有演出时她还是会尽可能地赶回英德表演。
“印尼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意为中印友好一直唱下去,跳下去。”这位漂亮的姑娘说。
未来的产业新城
昔日的华侨农场已不是以农业为主,正在规划的产业新城是华侨农场的另幅面孔。
清远华侨工业园坐落之处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是一片老化废弃的茶园,而现今,这里已变成一座工业厂房林立、道路纵横交错的现代化工业城区。
“园区成立至今,已有电子、轻纺、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多个行业的百家企业先后落户,”园区工作人员介绍,“以前我们是招商引资,现在是招商选资,虽然园区有承接产业转移的任务,但有一点,污染的企业我们很难准入。”
而同样,英红华侨农场也把产业规划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建立三个高科技产业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区、一个茶叶保护区和一个工业服务配套中心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截至目前,仅成立于2008年的英德英红园就已经吸纳入园企业49家,亿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约159.48亿元,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约200亿元。
原来经济、交通均欠发达的英德山区,如今已经有京珠高速公路和106国道贯穿南北,武广高铁英德西站也已经于今年4月1日开通。
未来的发展,正如武广高铁奔驰的高速列车,孕育着无尽的希望。以前英红华侨农场的人多出去打工,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机会在这里呈现,吸引着走出的人转过头来。(本报记者 杨子岩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