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海外华商“富二代”北京“求学”
中新社北京6月4日电 题:海外华商“富二代”北京“求学”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日’字加一笔,能组成哪十个字?”这个问题难倒了在美国长大的王伟,以致于在课堂上“开小差”,密密麻麻地写满了一页纸,“后来知道有些是我‘造’出来的字”。
在北京举办的“华裔青年企业家中国经济高级研修班”,王伟担任14期的班长。此次研修班的学员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主要是海外知名工商社团侨领、侨商子弟,中青年企业家和事业有成的新华侨华人,年龄普遍介于25-45岁之间。
“华商企业的新一代接班,已经是一个大趋势。”中国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任启亮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新一代”接班,必须将现代的知识和观念、国际化的视野与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诚信经营的中华文化理念相结合。
在外人看来,王伟是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也正是任启亮眼中的“新一代”。33岁的他现任上海国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这家注册在上海浦东新区的大型实业投资公司由其父、中国侨商会副会长王国金创建。
2005年,王伟在加州伯克利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被要求回到中国,为了缓冲,他选择到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当时不想回国,因为有自己的兴趣,同时对中国很陌生;但家里的事情也是一份责任,父母年纪大了不能让他们操心。”
王伟在研修班期间,一直在认真地记笔记,一堂课也没有缺席。他说,“老师讲的待友以诚的理念给我触动很大,因为在国外更注重合约精神”。此次研修班授课内容包括中国最新的经济政策、政治体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等。
北大中文系程郁缀教授在授课时要求他们,“以后在路上遇到农民拉着沉重的农用车时,不许鸣喇叭,而且一定要停下来让路”。王伟对这个细节印象很深刻,他还记得程教授讲这些话时引用的袁枚的那首诗,“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与王伟一样,班上很多同学经营的都是家族生意。1978年出生的曹代腾,现为福建省耀华工业村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其父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曹德旺。在5月初发布的《2012年胡润慈善榜》中,其家族以36.4亿元的捐赠额蝉联“中国最慷慨的慈善家”。
2006年,自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会计学专业回到国内,这个小儿子被父亲曹德旺“发配”到湖北的汽车制造企业“搬玻璃”。“当时也要‘三班倒’,后来第一年做采购经理也是在第一线工作”。光头、短袖体恤的曹代腾笑着说。
“很多人忽视了我们这个群体也有很多优秀的二代,我们也在为自己的事业努力的打拼。”在曹代腾看来,“侨二代”也是正在创业的一代。此次研修班,他收获最大的是“结识了很多朋友,以后大家可以一起做些事情”。
1988年出生的张臣荣是印尼的第三代华人,幼时曾经在新加坡学习中文,2008年在美国读完大学,后到北京清华大学读MBA,“家里在天津有投资,主营业务与中国也有很大联系,父亲希望我更多地了解中国”。
在张臣荣看来,“父亲那个年代不读书只要勤劳就可以赚钱,现在公司做大了更需要现代化的管理理念”。目前,其父张锦雄担任董事长的百家适集团主营日用化工行业。
自中国回到印尼刚刚5个月的张臣荣,现在巴厘岛经营一家刚刚开设的公司。“父亲让我试试看,不过目前销售额已经增长了28%,”他略有得意之色。
和张臣荣同龄的还有来自马来西亚的刘国耀,24岁的他是马来西亚侨领丹斯里刘南辉之子,现任汉联机构有限公司业务发展经理。
“我发现在国外学到的东西和实际还是不一样的”。2011年,刘国耀刚刚从澳大利亚墨尔本读完工商管理专业回到马来西亚。他说,“学校里所教的东西很严谨,但只有父亲才会毫无保留地把经营的智慧教给你”。
刘国耀和曹代腾一样,被父亲要求从“第一线”做起。在他看来,未来管理大企业,现在一定要明白基础单元是如何运作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