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三千万粤侨散布多国 史料收集抢救任务艰巨
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昨天(1号)在广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组织力量编修一部系统、权威、科学的《广东华侨史》,全面梳理总结广东华侨历史和规律,以史为鉴推动新一轮发展。编修工作从2012年年底启动,2017年完成撰写,加上出版及宣传推广等后续工作,整个编修工作预计到2021年全面完成。
《广东华侨史》将主要依靠广东本省专家力量来修撰,主编由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教授担任,副主编由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袁丁教授、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教授担任。昨天,记者就这部引人注目的华侨史修撰构想等问题采访了上述三位专家。
构想:
以时间为纬,以事类为经
分古代近代现当代三大卷
记者:启动编修《广东华侨史》意义重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但任务也很艰巨。请问主编张应龙教授,编修这部华侨史的主要构想是什么?
张应龙:编修这本《广东华侨史》,首先要史料先行,在编修工作的启动阶段将广泛发动收集国内外的资料,尤其是重点收集国外的资料;然后在广泛占有第一手和权威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理论的方法,从世界的大视野来论述广东华侨历史发展。
《广东华侨史》将是一部广东华侨通史,编修的初步设想分为三大卷,分别为古代卷(1840年以前)、近代卷(1840年至1949年)、现当代卷(1950年至今)。从古代叙述到现当代,我们将以时间为纬,以事类为经,论述广东华侨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展示广东华侨的特点以及他们在各个阶段所做出的贡献。
优势:
广东华侨华人研究起步早
海外社团多侨乡资源丰富
记者:广东省委、省政府对《广东华侨史》的期望很高,以广东目前的研究力量,能否胜任这项研究工作?
袁丁:从纯学术角度来讲,一个学术成果的优劣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前期的学术积累,二是资料的积累,三是研究手段的创新。
从华侨华人研究的角度来讲,广东有高水准的学术成果,包括一大批广东华侨史、区域史、国别史。其次,广东有一批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中大、暨大、五邑大学等,汕头、中山、梅州都有一批很不错的专家学者。全国最早的华侨华人研究会和华侨历史研究会都在广东。
此外,海外侨胞2/3以上是广东人,我们跟他们有非常好的联系,包括社团、学术界的联系。另外,广东有丰富的侨乡资源。所以,我们非常有信心把它做成一个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成果。
难点:
粤侨散布160多国和地区
尽可能掌握海外一手资料
记者:《广东华侨史》这么大的编修工程,当中最困难、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
张国雄:我感觉最基础性、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地方,就是海外资料的收集和抢救。国内以往对华侨史研究的资料部分比较多是二手资料。要编修一部系统、权威、科学的《广东华侨史》,一定要尽可能掌握海外的一手资料。比如,广州花都就有十几万侨民在巴拿马,但有关的文献积累却很少。
这部华侨史希望能够把广东华侨分布的地方的资料都要涉及到。广东有3000多万侨胞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面非常广,不可能一一跑到,但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有代表性的华侨聚居地要尽量去掌握一手资料,以点带面。(文/记者 翁淑贤 通讯员 沈卫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