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88岁归侨老人忆逃亡生活:琼侨生活在别处
1939年2月日军登陆后,对海南岛北部的海口、文昌、澄迈等地进行多次轰炸。琼岛(海南岛)多地的百姓,开始了四处逃亡的苦难生活。
1942年,海南岛仍在日军的铁蹄之下;而那些逃离海南岛“去番”的海南乡亲,同样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文昌88岁高龄的谭月影老人及其家人的遭遇,是当时日本侵琼时期普通老百姓受苦难、被迫“生活在别处”的时代缩影。
1942年,身在异域的谭月影收到了一封来自爷爷手笔的家书:“家中正屋、横屋已被日本人烧为平地。”收到信件,她泣不成声。此时的谭月影,从1939年逃离海南岛,已在马来西亚丁加奴熬过了3个年头。
70多年过去,往事犹在目。近日,记者在文昌新合村委会美德园村见到了这位88岁的老人。眼前的谭月影已是满头银发,布满一道道深深皱纹的脸庞。她半躬着腰,拄着一根黑色的桃木拐杖,聊天时仍然声音爽朗。
一声枪响
“日机‘嗡嗡’永答乏(在天空)、不炸海口是炸‘拉’,海口与‘拉’逃‘担差’,背子背孙哭咿呀。”这是一首抗日战争时期的海南民歌,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下,海口长流人民用民歌的形式唱出自己的苦难。讲述的是,日机轰炸海口、府城,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悲惨情景。
“那时候应该快过年了,我们在文昌南阳河附近躲日本鬼子,结果屋外一声枪响,阿母专门从家里给我们端来的茶,一慌,洒了一地。”回忆起日军侵琼的过往,谭月影老人不由地咂了咂嘴巴。
谭月影印象中的这声枪响,不仅将一位年仅14岁的小女孩爱喝的热茶洒了一地,更让年幼的她,在炮火中被迫踏上了四处漂流之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1942年,已到马来西亚3年的谭月影收到了爷爷的家书。在丁加奴,尽管当时与家乡已隔千山万水,但是她日盼夜盼家中来信。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她曾念到小学四年级,学过孙中山先生的遗嘱,在丁加奴割橡胶时仍会念起这段文字。
“你要不要听?要听我就背给你听。”谭月影老人开始一字一句地背:“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逃亡之路
往事在谭月影的讲述中,慢慢铺开。那条坎坷的“逃亡”之路,始于1939年的一声枪响。那年,14岁的谭月影被家人许配给15岁的丈夫王祚膺,后随他去了马来西亚丁加奴。
出发那天,约莫凌晨四五点,天蒙蒙亮。谭月影、丈夫王祚膺、大嫂以及公公一行四人从文昌美德园村出发,走了一天一夜的山路,来到一个叫做田尾村的地方。田尾村靠近海边,是“去番”的重要始发地。
“我们打算坐火轮船先去湛江,再从湛江去香港,然后再坐船到马来西亚。”谭月影回忆,当时,鬼子已经进村扫荡,很多村民都被日本人抓走,家里的四婶被当场杀害。然而,她们当时逃亡时搭的火轮船非常简陋,不敌海浪,不抗风雨,是最简易的帆船,但是仍有不少人前仆后继地上船逃生。“逃离”,是万般无奈下求生的另一种出路。
“船在海上漂的时候,我们远远地就看到日本军舰打的闪光灯,一闪一闪,真是吓得胆子都破了。”回忆起海上逃难的日子,谭月影激动地用拐杖重重地戳了几下地板说“当时要是被日本人发现了,我们肯定没命了!”
所幸,谭月影一家逃过了这一劫。到达湛江后,由于没有等到去香港的船,一家四口在湛江逗留了大半个月。期间,霍乱四起,很多一起逃亡的村民,就在病害中丧生,在等待中消逝。
异乡猛虎
在谭月影老屋的墙壁上,挂着一张泛白的老照片。这是谭月影刚到马来西亚丁加奴橡胶园时,为了庆祝新婚而拍摄的“全家福”。照片中左边第二位,留着齐耳短发的年轻姑娘是谭月影,与右边第一位身着短衣短裤的丈夫,隔着好远端坐着。
谭月影一家就在这个橡胶园里开始了另一种艰苦的新生活。“都说不到丁加奴不算到‘番’,那里大多是马来本地人,我还是个小孩,什么都不会,语言也不通。”谭月影说。
为了谋生,谭月影和家人一起在橡胶园里割橡胶、养猪。谭月影的公公每逢凌晨三四点便起身,带着头灯,摸黑割橡胶,割完便趁早装到当地的市场,卖给马来老板。一个冬天的晚上,谭月影躺在木草棚的屋中,贴着冰冷的地板,身体冻得生疼,翻来覆去之时,突闻屋外传来断断续续的“嗷嗷”声。适逢邻居割橡胶回来,告诉她是山上的猛虎正在猪棚里吃猪,要多加留心。年幼的谭月影赶紧哆嗦着将房门闩上,害怕地把头深深地埋进被子里……
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以至于后来的谭月影能清楚地辨别公老虎和母老虎的叫声,“‘嗷嗷’是公老虎来了,母老虎声音小,是‘呼呼’地叫,太可怕了。”谭月影说道。
但是,比山上的老虎更凶猛的是,在马来西亚的生活,她仍然挣脱不了战争这个“猛虎”的侵袭。
1941年12月7日,日本军队在袭击珍珠港的同时,派兵在泰国等地登陆,后越过马来亚(今马来西亚)边界向新加坡进攻,不久后占领了马来西亚。
据谭月影回忆,为了联合抗日,当时不少从海南逃亡的琼侨都参加了马来西亚共产党。丈夫王祚膺虽然没有正式加入“马共”,但是,在很多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偷偷地将紫薯、土豆、大米等食物放在橡胶园里特定的一棵橡胶树底下,等抗日人员来取走,竭尽所能在物资上支援他们。
捐资抗日
远离海南的琼侨,除了在侨居地奋起抗日,还竭尽全力为家乡输财助战。
据海南师大张兴吉教授所著的《日本侵占海南岛罪行研究》介绍,仅1939年4月至10月,南洋英属琼州会馆联合会救助琼崖难民会就收到马来西亚各埠分会救乡捐款:港币四万六千多元,叻币四万一千多元、国币一万五千多元。广大华侨还提出了“逃避义捐,非我族类,捐而不力,不算爱国”的口号。
不仅在马来西亚,在当时,新加坡琼侨还通过卖花、琼剧义演等方式筹款援助抗日。特别是逢“七·七”、“九·一八”、孙中山诞辰等重要纪念日,由华侨学校师生和社团会员自制纸花,分区向客户和住户劝售。
设在越南西贡的越南华侨救国总会,除了发动华侨募捐,还动员各华人商店进行义卖,即将商店商品高于原来价格的一到两成卖出,然后将所得款项捐献支援家乡抗日。据不完全统计,参加义卖的商店高达百分之五十以上。
据后来参加琼崖华侨回乡服务团部分团员不完全的回忆,香港同胞捐献了港币20万元,新加坡华侨捐献三十多万元叻币,越南华侨捐助越币数十万元,泰国和其他地区的琼侨也捐献了数量可观的款项。除了捐款外,各地琼侨还捐助了大批物资,如药品、医疗器械、衣服、棉被、布匹、胶鞋等数万件。
为进一步输送华侨募捐的物资,1940年6月19日,琼崖华侨联合总会回乡服务团总团在琼山成立。成立后,深入海南各地积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工作,并给抗日军民送医送药,与琼崖抗日军民同生死,共命运……
尽管琼侨们生活在别处,但心系家乡,输财助战是抗日史上的伟大义举,这一片拳拳爱国心让抗日战争胜利的钟声越来越近。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祚膺和谭月影先后回到了文昌美德园村,并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建起了新房,直至今天……(文\见习记者 傅人意 记者 吴 棉 图\傅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