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承载侨胞情感 侨批:历经沧桑的侨史记忆

2013年01月23日 09: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承载侨胞情感侨批:历经沧桑的侨史记忆
福建省档案馆举办“百年跨国两地书”侨批档案展
泉州侨批局专用侨批印章

  侨批又称“银信”,是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或邮政机构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汇款附言等。侨批刻画了近代海外华侨华人移居他国、艰苦创业的历史记忆,是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真实写照。

  18日,台山市侨批收藏人士李柏达来到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公开展示了其整理编纂的《广东五邑侨批(1900-1949)》邮集。透过侨批上那些质朴的文字,人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近代华侨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中。

  拂去历史尘土

  去年12月,暨南大学设立“华侨华人民间文献展示室”,用于陈列长期以来通过购买、受赠等渠道收集到的侨批等资料。这是中国目前唯一以华侨民间文献为主题的展室。

  此次李柏达的来访为暨南大学再添重宝。据悉,《广东五邑侨批(1900-1949)》根据经营方式把侨批分为五大板块,通过20世纪初期侨胞与家乡的往来书信,展示了他们当年的生活状况。

  侨批,作为海外民间文献的一种,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虽然篇幅有限,但侨批如实记录了海外侨胞的奋斗史和血泪史,朴实中足见真情。

  2012年12月11日,福建省举办了题为“百年跨国两地书”的大型侨批档案展。该展览以“移民海外”“捐输救国”“落叶寻根”“造福乡梓”为序,展现了广大侨胞在异国打拼时情系故里的思乡之情。

  同年8月,耗时8年编纂的《中国潮汕侨批史》也在广东佛山首发,向人们讲述侨批背后那些鲜活而生动的故事。

  民间收藏家也纷纷拿出他们的“看家之宝”以飨世人。中国邮史研究会创办人麦国培近年来为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陆续捐赠了2000多件侨批原本。江门市集邮协会会员罗达全也将收藏的1000封侨批进行复印,以供《五邑银信集成》一书出版使用。

  重现鲜活历史

  近代史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在那民不聊生的岁月里,很多当时的年轻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远渡重洋、另谋生路。

  不过,重视亲情的中国人仍然与留在中国的亲人保持紧密联系。他们过着艰苦的日子,却不忘通过书信向家人道平安,并且省吃俭用将积攒的钱款汇至家乡。人虽然无法抗拒流逝的岁月,但流传至今的侨批记录了他们安身立命、艰苦创业的历史。

  每封泛黄侨批的背后,都是一颗赤子之心。泉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一封寄自菲律宾的家书上写道:“白金行初创,资金短绌,三餐饭粥自炊,十余口伙食全月不过二十余元。”这短短的几句话刻画出了早期移民者所经历的磨难与挫折。然而,勤劳的他们却能源源不断地将积攒下的钱款寄回家乡,用于顾家赡养或子女教育。

  而且,当时的海外侨胞在关心自家冷暖的同时,还不忘祖(籍)国的荣辱兴衰,热心乡梓公益事业。“兹付去银贰元,并锦宅学校特别捐项431元……而月捐之款,容候银水稍降时即汇去。”这正是侨批所反映出的扶危济困、关怀众生的思想理念。

  侨批是海外侨胞直抒胸臆的表达,字里行间流露着诚挚、鲜活的感情。华侨华人血浓于水的亲情和家国情怀,足见于此。

  保存永恒记忆

  作为民间“草根”文献,侨批串连起侨胞先辈们奋斗的足迹,覆盖了他们的海外活动区域,也是侨乡近代100多年来与东南亚、美洲等地区发生联系的真实见证。

  此外,侨批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华侨华人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如何抓住机遇避免风险等问题上,侨批中透露的信息能给人们不少启示。正如五邑大学校长张国雄所言:“侨批不简单是华侨家书,更是人类的集体记忆遗产。”

  沉重而光辉的岁月虽已过去,但早期侨胞的奋斗史应当被子孙所铭记。为了让世界了解并重视这段历史,中国政府积极策划筹备侨批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工作。

  由粤闽两省申报的“侨批档案”分别于2010年3月和2012年5月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及《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目前,申遗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今年,中国将提交“侨批档案”至世界记忆名录国际咨询委员会,为侨批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发声,力争实现侨批申遗“三级跳”的最后一跃。

  侨批承载了海外侨胞太多的情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各界的积极努力下,中国侨批正从历史尘埃中走来,为世界增添独特色彩。(张 红 崔亦谦)

【编辑:杨凯淇】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