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汕头:倡善用侨资侨力打造华侨经济文化平台
(广东)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市“两会”期间,我(汕头)市要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战略构想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引起热议。大家都十分赞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到的“打造全国华侨经济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重大平台”,认为汕头应在推动华侨经济与文化发展、金融创新等方面,争取国家给予先行先试政策支持。在汕头发展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积极发挥侨乡的综合优势,善用侨资侨力。
高起点大气魄谋划
民革汕头市委会的委员们经过多日精心研究,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若干建议》。委员们认为,为避免最终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搞成普通商业区,应重点对进入合作区的商业做出量和质的限制。要注重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利用汕头国际光纤登陆站建立“数据特区”,整合“大潮汕”文化,做好文化输出。
“希望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打造成兼有城市和华侨文化特点的新型城市,那么在若干年之后,就能建成像巴黎的塞尔基、斯德哥尔摩的魏林比、华盛顿的雷斯登这种既有现代化城市特点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新型经济文化区,从而形成新的增长极。”市人大代表陈汝鑫建议,市政府应高起点、大气魄谋划建设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拓宽现有的城市架构。
构建良好营商环境
吸引侨资侨力回到家乡发展,除了要“引得进”,还有一个关键是必须“留得住”。
今年应邀列席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大会的特邀嘉宾、泰国潮州会馆永远名誉主席陈汉士先生十分赞同“打造全国华侨经济文化‘引进来’、‘走出去’的重大平台”的提法,认为“只要营商环境好,海外华侨华人资本‘回家’不是问题。”
市人大代表黄邦信关注的是如何改善投资软环境。他认为,我(汕头)市要严格限定行政收费范围和收费标准,让惠于企。进一步推行“阳光收费”,为广大中小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创造效益保驾护航。另外,政府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率,让更多企业愿意在汕头立足、生根和发展。
创新机制引进人才
要高规格、高标准打造华侨经济文化“引进来”、“走出去”重大平台,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问题。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直在思考如何创新机制,为城市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智力支撑。
九三学社汕头市委会提交了《关于加强对我市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建议》,认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应以科技园区、孵化器等为基础,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通过多种形式与高等院校建立协作关系,利用其人才优势培养培训创新人才。除有针对性地引进人才外,还要着重建立健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最大效应。民盟汕头市委会的市政协委员们则提议,通过立法给予原国籍为中国的海外华人高级知识分子在我(汕头)市永久居留的权利。(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