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己之身,传播“侨文化”
文化,从不会停下发展的脚步,只有学会保护、传播好文化,才能够使它得以发展、延续。拥有悠久历史的“侨文化”亦是如此。从保存文物到修缮建筑,再到创建历史博物馆、文化风景区等,人们用行动来证明,“侨文化”从未离开过我们身边。
保护文化,还原真实
在珍贵的“侨文化”面临断层之际,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这段珍贵历史文化的怀念与敬意。
据中新社报道,3月29日,中央电视台大型历史人文电视专题纪录片《下南洋》拍摄组,来到著名侨乡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进行实地取景。
永定县是全国著名侨乡、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客家土楼所在地,其特殊的历史和人文意义非比寻常。而下洋镇是已故南洋华侨领袖、“万金油大王”胡文虎的家乡。
该片旨在展现华人在东南亚开拓发展的历程与各时期的生存状态,并力求打造一部能对华人社会未来发展的建构有所启示的历史人文纪录片。
同样,各省政府也在加大力度保护“侨文化”遗产。据悉,有着海南侨乡“第一宅”美誉的琼海蔡家大院,近日开始进行大规模修缮。
蔡家大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34年,是侨居印尼的富商蔡家森所建。此次,国家特拨款400万元对其进行维修。
海南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表示,蔡家大院是海南侨居的典型建筑,它是海南华侨华人坚韧精神的象征,维护好它可增进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寓教于乐,启迪后人
为了让更多的中华儿女了解华侨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各省在推广“侨文化”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别出心裁,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更不忘教育、启迪后人。
为保护归侨文化遗产,福建竹坝华侨农场投入50万元创办了归侨史记馆。自2008年开馆以来,归侨史记馆已接待了6万多人参观,更成为了厦门市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同样的,海南兴隆华侨农场也建起了颇具规模的华侨博物馆。馆中展出了反映老一代“兴隆人”艰苦创业精神的文物、图片,以及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文化名流等在兴隆留下的书画瑰宝。这些展品不仅显示了农场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起到了教育激励下一代的目的。
相比之下,双阳华侨农场更是别出心裁,在中小学的日常教学中融入了对东南亚等国的民俗特色教育,让学生在体验文化的同时,感受东南亚地区侨民的生活点滴。不仅如此,该校还大力培养“妆糕人”手工艺制品的接班人队伍,旨在把这项技术发扬光大。
吸引商机,拯救遗产
为了更好地传播“侨文化”,各地区因地制宜,用独具特色的“侨文化”吸引外商,创建特色文化风景区,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海南省万宁市的兴隆亚洲风情园,是依据兴隆华侨农场的特点而建。它是一个荟萃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文化、建筑风格、民族歌舞的文化旅游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尽情领略东南亚各国的风情文化。
据悉,兴隆华侨农场创建于1951年,曾经接待、安置过来自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国华侨。虽然在兴隆亚洲风情园里居住的归国华侨都已回国20至50年之久,但他们仍谙熟原侨居国的各种文化。大部分人会说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及越南等国的语言,保留着东南亚各国的生活方式、习俗等。
日前,广东省侨联副主席李崴建议,应以公益性托管配合适当的商业运作方式,建立华侨历史文化开发区,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抢救华侨文化遗产。
据悉,我国(中国)侨乡比较集中和成规模的地区有广东、福建、浙江、云南以及东北三省等,这些侨乡中的华侨文化遗产正面临大量荒废消殒的景象。抢救这些珍稀华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邢若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