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界杰出人物”吴新涛:甘愿为桥 不负此生
中新社福州12月2日电 题:“侨界杰出人物”吴新涛:甘愿为桥 不负此生
中新社记者 郭熙婵
“我们这代人见证了国家最贫困的时候,盼望国家强大的心十分迫切。我们就像架起一座‘桥梁’,经历从无到有、承前启后。”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吴新涛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12月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74岁的吴新涛被授予“中国侨界杰出人物”的荣誉。从一名归侨侨眷成长为“侨界杰出人物”,吴新涛甘愿为桥,不负此生。
吴新涛1939年出生于闽南侨乡石狮的一个归侨家庭,其父为菲律宾归侨,妻子为印尼归侨,家中亲戚目前大多仍居住在菲律宾与印尼。
如今,虽然子女均已定居美国,但吴新涛仍“固守阵地”,守着实验室,守着跟随自己的学生。30多年来,他发表SCI(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引文索引类刊物)论文250多篇,培养硕士生及博士生近40名,被学术界誉为含硫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学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
摆弄试管、静静观察、低头记录……已过古稀之年的吴新涛在实验室里做起这些,仍丝毫不含糊。吴新涛说,自己还是十几岁孩童时,便被这些瓶瓶罐罐所吸引,一路走来,很幸运能坚守住最初的梦想。
吴新涛1956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并认识了影响其一生的恩师卢嘉锡先生。
在恩师的推荐下,上世纪80年代,吴新涛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及纽约州立大学留学两年。对于年过不惑才初出国门的吴新涛来说,美国之行给了他极大的震撼。
“和我差不多年纪的人已能当上导师,在路上步行的‘无车族’基本是大陆学者,还有美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细数当年的见闻,吴新涛颇为感慨。
在中美差距面前,吴新涛“科研强国”的愿望更为迫切。从美国学成归来后,吴新涛抱着“敢为人先”的理念,在含硫原子簇化学、稀土——氨基酸簇化学及超分子无机组装化学等研究领域取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
作为一名基础科学家,吴新涛的贡献通常不易被外行人读懂,但吴新涛认为,基础科学和房子的地基一样重要,“只有基础打好,楼才能建得高”。
令吴新涛感到欣慰的是,中国科技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在一些领域进步飞速,单向输入已成为过去,平行交流成为了现实。
“我们这一代人,更多的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从百废待兴,到跟上国际水平。但这个过程不容易,光靠我们还不行,更大的发展还是需要有更多后继者。”采访中,吴新涛多次提到“桥梁”一词,在他看来,自己的一生践行的便是“桥梁”作用。
在吴新涛办公室的半壁书柜中,有一排装订精致的书册,吴新涛将历届学生所写的论文一一珍藏。“我能在这条路上走到现在,是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卢先生对我的影响让我一生受用,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对他人有所帮助的老师。”
吴新涛一直将卢嘉锡先生“当老师如果不能培养出几个超过自己的学生,就算不上是好老师”的教导铭记在心,他希望自己能把前人优秀的经验、理念传承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并有新的作为。
谈及当选“侨界杰出人物”,吴新涛向记者展示了珍藏案头的“全家福”,看着照片中出生于美国的孙子孙女,吴新涛喜笑颜开。
身为美国及菲律宾的侨眷,吴新涛见证了海外华侨华人地位的变化,“他们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因为祖国强大了,他们的腰板也更直了。”
“华侨华人也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桥梁,我们应创造条件,让侨二代、三代和祖国多联系,多交流,中国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努力。”吴新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