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奥巴马何以怨中国“搭便车”?
中新社北京8月12日电 题:奥巴马何以怨中国“搭便车”?
作者 吴旭 袁珊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在接受《纽约时报》专访中称中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搭便车”,这是继不久前他在《经济学家》杂志上主张对华“强硬”后,再次公开揶揄中国。奥巴马为何一周来频繁提及所谓的“中国责任”?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分析认为,美国力不从心意在“请君入瓮”,但中国尽责而行不会“对号入座”。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本月2日就美非关系采访奥巴马,虽然采访由头是美国与非洲国家领导人峰会,但奥巴马却主动提及要对中国示强,甚至呼吁欧美共同建立全球机制来遏制中国。8日《纽约时报》就伊拉克问题采访他时,其又谈及中国,称“中国已搭30多年便车”,“却没有做任何事情”。
“频繁提及中国,足见中国在他心中‘分量’之重。”美国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这说明奥巴马对中国戒备感很强,更反映出他的某种抱怨情绪。”
金灿荣指出,中国是坚决反对2003年美国出兵伊拉克的国家之一,伊拉克目前的危局,完全是美国自己失败的中东政策导致的恶果。
“伊拉克原本有个正常的生态,美国看不顺眼将其打破,当然就酝酿着风险,现在风险来了,在其需要负责任时,却想将中国‘拖下水’,在国际社会上塑造一个美国比中国更负责任的形象,争取舆论上的优势。”金灿荣说。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隅生也认为,奥巴马的“搭便车”之说是无稽之谈。他表示,2003年美国说要用民主“改造”伊拉克,要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到目前美国都还没有找到,世界也没有看到伊拉克的“民主与和平”,反而只看到一个出兵后的“烂摊子”。
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一个满目疮痍的伊拉克急需大量外部资金、技术和建设人员的支援,而中国在此时给予了其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欧美处副处长张要武日前在媒体上撰文指出,伊战结束后,中国迅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参与伊拉克战后重建和对伊开展以石油为主的各类贸易。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美国撤军以后,伊重建资金的近60%来自中国,约40%的重要生产项目、水电设施及住宅区建筑等是在中国人主导下建设起来的。
“中国做了这么多,但都被美国认为是‘占了便宜’。”王隅生说,“中伊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建炼油厂是源于双方技术和资本的需求,在能源领域开展合作实则很正常,反而恰恰是美国的错误政策给中国和中东国家的合作带来困难。”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的上升,西方舆论近来“捧杀”中国的势头甚嚣尘上,美国方面更频频抛出“中国责任论”,提出所谓的“G2”时代、“中美共治”等噱头。其背后的逻辑是中国发展得益于美国领导的国际体系,中国理应有所回馈,与美国一道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甚至有责任帮助美国收拾战争残局。
事实上,过去30年,中国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的努力国际社会有目共睹。在国际援助方面,中国是向世界热点地区派出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在经济领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贬值,急欲把“祸水”外引,只有中国做了关键的稳定器,使金融危机影响有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及向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大量海外投资,又极大促进了全球经济的稳定与复苏。
“中国一直坚持力所能及地承担与自身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金灿荣在谈及“中国角色”时说,“因为中国坚持改革和开放并行,开放就要和国际社会合作,合作就是要双赢,而不是说谁赐予了谁多少。”
王隅生指出,“中国的国际责任是以自身能力为前提尽责而行,但在美国和西方大国的担忧中,中国怎么尽责都难免被抱怨。”(完)
专题:伊拉克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