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日报:日本核灾区食品入台须查清 不可大意
视频:把关破功 日受核辐射污染食品入台拖49天下架 来源:东南卫视
中新网3月27日电 澳门日报27日社论称,台湾多家大型食品进口贸易商被曝私下更改食品原产地标签,违规进口日本核灾区食品,闹得人心惶惶。这次事件所暴露的违规进口食品行为和监管漏洞,在岛内引发广泛争议。如果长期进食含高剂量放射性物质的食物,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文章摘编如下:
台湾“卫福部”食药署25日宣布,虽然目前没有检出有辐射污染的问题食品,但须在27日午夜前全面下架回收,以策安全。日本核灾区食品蒙混进口受到高度关注。数据显示,如果长期进食含高剂量放射性物质的食物,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台湾是日本食品第二大输出地,日本于2011年发生“3 • 11”大地震后,因辐射忧虑,台湾暂禁进口来自日本福岛、茨城、枥木、群马、千叶五个县的食品。今年2月初,基隆海关的稽查人员撕开某瓶日本龟甲万酱油中文标签,发现下层卷标的日本汉字写着产地是千叶,而非中文标签的北海道,揭开此案序幕。
从3月19日至21日间,食药署会同“警政署”保七总队与五个地方卫生局,全面稽查全台十大进口商。截至27日,已清查数千件产品,发现共有13家进口贸易商的产品卷标造假,已封存疑似违规产品逾一百吨,并命业者立即通知下游业者预防性下架,下架名单增至近三百项,抽样送“原子能委员会”检验产品360多件。
万幸的是,送检食品验出没有辐射污染,让有关消费者放下心头石。但蒙混过关的食品如何被更改产地标签?是台湾进口业者自己造假,还是日方生产商所为,抑或互相串通?责任必须追查清楚。
从食药署揭发此案的过程发现,日本的食品产地“代码”颇具“隐蔽性”。例如, 海关人员检查日本某杯面,其上都标示制造者、地址,标注代码位于容器底面下段右端,查核员检视杯面底部只发现“关东工厂制造…A”,再上业者日本网查询对应制造工厂,才找到A代表“关东工场(茨城县取手市)”、F代表“静冈工场(静冈县烧津市)”等。
问题食品的真实产地只有5%为日文标示,其余九成五以代码呈现。而且,由于每家食品业者、进口商所用的代码可能不同,因此需逐一在日本业者官网输入查询,才能找出核灾区食品代码。食药署人员花了大量精力核对代码,才得以发现由核灾区生产的食品,而之前未被拦下的产品已进入市场。
无疑,日本食品这样的代码设计,容易被奸商鱼目混珠,有机可乘。进口业者可借贴标方式申报不实食品产地,将日本核灾区制造的产品改掉产地报关。
对于这次事件,涉案进口商与“卫福部”互相推卸责任。进口商召开记者会“喊冤”,称进口食品产地由日标直接翻译而来,并无窜改,已与日本出货商确认代码的意义,但出货商并非制造商,无法厘清。有的声称是“被日本出口商误导,不了解产地代码正确与否”, 他们还指“卫福部”应公告哪些代码来自污染地区不得进口,让业者有所依循。
事实上,去年十月底,“卫福部”食药署曾预告,福岛等五县以外的食品,需检附日本官方的产地证明与辐射安全证明,才能申请输入台湾,但迟迟未正式公告。
迄今“卫福部”几乎肯定有关产品在日本境内就已用中文贴标造假。其负责人说,依规定,日本食品输台报验时,产品就要张贴中文产地标签。进口商对于产品外卷标与内卷标及产地代码是否了解,全案是否涉及台日双方不肖业者勾结,有待日本官方介入调查。
这次威胁到民众健康的重大事件,从案发、追查、公布到处理,过程历时一个多月,前段反应缓慢,“卫福部”食药署处理上存在时间落差,民间对事件的批评是“厂商无良、政府失责”。面对民众的批评,台湾有关部门除查本地进口商,还应敦促日方,深入调查这宗“狸猫换太子”案,尽快给台湾方面一个清晰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