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学生用镜头记录异国生活 机会和迷茫感加倍
中新网1月29日电 据美国《侨报》报道,201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哥大”)新闻学院的刘逍然曾以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学院内中国留学生在美追寻新闻理想和自由的历程,并将其取名为《米字路口》。
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的刘逍然高中阶段念的是理科方向,填写大学志愿时她却选择了媒体类专业。她说,那时只知道自己并不想去实验室,“想让自己变得外向一些,和别人交往的能力不太差”。
2011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毕业时,刘逍然已拿到了新媒体设计和新闻学两门专业学位。出于对哥大新闻学院的向往,她决定申请赴美留学的机会。
刘逍然说,早在念本科时就萌生了前往哥大学新闻的想法,但该学院每年招收的国际生仅约70人,大学科任教师曾对她“泼过冷水”,认为成功申请的机会极微。
不过,刘逍然的梦想并未动摇。2012年她如愿前往哥大修读广播电视纪录片专业硕士学位。那一年,哥大新闻学院在读的中国留学生人数不足10人。
“我那天早上查邮件,发现自己被(哥大)录取,在寝室嚎啕大哭。我寝室同学全部被我吵醒。他们一开始说,‘大早上哭什么?’我说我被哥大录取了,然后整个寝室就沸腾了。”
留学前未曾到访美国的刘逍然也对异国生活中的点滴感到很惊喜。
“黄色出租车、帝国大厦和时代广场,原以为这些对纽约的描述只存在电影里,去了以后发现原来和我们很近。”刘逍然说,她还曾两次亲历因出现不明爆炸物被迫撤离,以及遭遇醉酒黑人企图抢劫的场景。
2013年刘逍然决定用镜头记录下自己在哥大的生活。“我能够拍摄到外人无法看到的、最新鲜一手的信息,譬如我能坐在看台上拍摄毕业典礼举行过程中同学们欢呼的场景。”她说,这样一来也能让自己未来不会忘记这段留学经历。
而她在拍摄的过程中也逐渐意识到,在哥大新闻学院中国留学生群体身上,有更多的内容值得去讲述。
留学令机会和迷茫感加倍
和许多留学生一样,哥大新闻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入学之初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也对毕业后的职业选择迷茫不解。当毕业的日子临近之时,他们大多还会面临着留美还是回国的道路选择。
在刘逍然眼里,美国留学生就仿佛身处时代广场的路口。“人很多,方向全都乱的。”她说,“出国以后感觉机会多了一倍,认识的人、资源和机会都加倍了,选择也加倍了,所以迷茫感也加倍了,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米字路口》也记录了哥大新闻学院中国留学生们在参加招聘会前后流露出的紧张和焦虑,对多次面试一无所获却一无所获而感到苦恼。
刘逍然说,片子中记录的共通性她都曾经历过,相较于片中的主人翁,她当年对自己未来感到更为迷茫。
“因为我成功申请了第三学期关于纪录片学习的课程,同学在找工作时,我还在上课,节奏比他们会落后一拍。”刘逍然说,如果毕业后能顺利找到工作,她还是想在美国多留一段时间,但由于在美国生活花费很大,她便选择回中国寻找机会。
“在美国做采访的时候,有时(采访对象)会扯到历史名词或一些人名,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不知道怎么拼写。文化差距比较难跨越,我觉得至少得呆上三四年,这样才能较容易与别人沟通。”刘逍然说,“这一点美国人看得很清楚,所以很少请中国人。”
期待看到作品“成长”的过程
毕业一年半以后,《米字路口》记录的主人翁已开始在不同领域中探索自己的道路。刘逍然也找准了自己的职业定位,“将自己定义为比较自由的媒体人”。
《米字路口》拍摄素材已耗时两年时间,虽然未正式放映,但此前已在网络上引起较大关注。刘逍然说,该片目前已进入最后的剪辑阶段,作为最终版的预热。3月她计划前往纽约为完整版《米字路口》举行巡映。
而对于未来,她则希望扎根中国本土,或者以跨文化作为纪录片的切入点,深入地讲好每一个故事。
“我的兴趣点一直是关注长期深入的项目上,特别期待能看到作品‘成长’的过程,从一开始的一个想法,到我付出很多努力,它逐步成型,变得有架构,然后变得有血有肉,最后我把两年的心血融到50分钟里让你看,你可能在这50分钟里了解到我两年中做到的东西,这是让我着迷的地方。”她说。(王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