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热评习近平访德 解读中德关系“成功密码”
视频: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7月7日电 《欧洲时报》7日发表社论《中德关系的“成功密码”》称,中德建交45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国关系之所以能够一再站上新的起点,其核心在于秉持开放、包容、共赢的态度并建立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相应的合作模式,这就是中德关系发展能够成为“成功故事”的“密码”。
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任内第二次访问德国,他形容中德建交45年来双边关系的发展是一个“成功故事”。那么,这种“成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又有什么“奥秘”呢?
梳理习近平此次访德行程,尤其他与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会晤,以及近年来中德之间的互动,不难发现,两国关系行至今天,至少在四个方面得到了提升,显现出与其他双边关系不同的特质。
首先,中德间政治互信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德领导人之间的高频次互动,成为政治互信不断提高的有力保障。这次访德是习近平时隔三年再次来访。三年前,中德确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新定位;这一次,双方又同意推动中德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从德国的角度来看,默克尔担任总理后已经九次访华,是近年来访华次数最多的大国领导人之一,成为两国往来乃至国际关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这种互信的加强与两国政局的稳定、施政的连续性有很大关系,也契合了两国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共同认知与判断。而政治互信的提升,既有利于中德之间的合作,也有利于对冲当前世界格局调整中不断增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再则,中德间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大。为应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德两国都推出了自己的战略与规划,中间有不少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少互补的地方,彼此加强对接,一方面有助于各自战略的实施,另一方面可以抵御世界经济调整中的“负因子”,比如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现象。德国作为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受益者,中国作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受益者,两国对当前世界经济调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感同身受。无论是此前积极加入“亚投行”,还是本次默克尔表示愿同中方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交流,抑或“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对接合作……都显示出两国还能释放出更多合作潜力。
第三,中德间人文交流进一步增多。中德分属东西文明,本就有着较大差异,所谓“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政治互信、战略合作的最终体现也得归于两国经济社会的末梢,即企业、民众参与其中的获得感。近年来,中德着力加强人文交流,启动了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出台了很多扩大往来便利的具体措施,还有领导人参与其中亲自示范,比如默克尔访华时与川菜结缘,习近平两次访德都有足球体验。这些交流带给两国民众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对于从文明、文化的角度消除彼此误解、隔膜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中德全球治理合作进一步增加。中国领导人访德,无论是出访前还是访问中,人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中国继续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近年来,中德在中欧层面的协调和配合堪称默契,使得两国关系早已超出双边范畴,成为引领中欧关系的重要力量。而两国也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比如德国支持欧盟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德方支持推进欧中投资协定谈判,在欧美关系出现分歧,欧洲出现脱欧、恐袭、难民等问题时,德国的对外合作空间并未明显压缩。中欧层面之外,中德在国际组织和多边框架内的合作也日见成效。比如,G20峰会先后在杭州、汉堡举行,两国不仅互相表达支持,在议题设置上还增强了延续性,不断探索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融合之道。
实际上,无论是默克尔还是习近平,都在本次的会晤中提到了中德关系的这四个方面。两人一致同意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务实合作、深化人文交流、密切多边配合。而习近平就中德关系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中德建交45年来,包括中国、德国在内,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两国关系之所以能够一再站上新的起点,其核心在于秉持开放、包容、共赢的态度并建立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相应的合作模式,这就是中德关系发展能够成为“成功故事”的“密码”。作为中德、中欧关系的见证者、参与者,旅欧华侨华人也期盼中德两国能够继续书写“成功故事”,并将“成功故事”升华至更高水平,扩展至更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