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见闻:农家饭桌从“数”到“素”的变迁
中新社芜湖2月4日电 题:农家饭桌从“数”到“素”的变迁
中新社记者吴兰
春节期间,记者在安徽农村走访发现,往昔农家追崇“大鱼大肉”与数量为先的待客之道在逐年变化,现如今主人家的“素菜”更受亲朋宾客追捧,茶余饭后谈谈健康话题则是常态。
62岁的赵梅是安徽省南陵县跃进村的一名家庭主妇,上世纪七十年代结婚,经历了中国农村刚开始分田到户“单干”时的一贫如洗,到现在子女成家立业的富足生活。过去30多年间的生活变迁,历历在目,尤其是逢年过节宴请亲朋宾客饭桌上“数”到“素”的变化。
30多年间她家饭桌上的点滴变化,也是当前安徽农家饭桌变迁的一个缩影。
有鱼有肉多多益善
她说,刚结婚的头几年非常穷,因为家里没有钱,买个碗筷都要考虑再三,过年招待亲戚吃饭自然是个不小的负担。据介绍,当地过年期间,得有鱼有肉,一是显示富有二是寓意年年有余,招待客人的菜一般是摆上满满一桌,菜碗为双数且基本都为荤菜。她说,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数量要多,摆满一桌子菜,十几个菜是必须的。
那时候,大家都不富裕,为了显示家庭的富有,过年期间鸡鸭鱼肉这一类的荤菜都要留着招待客人,即便孩子小很馋,也不会端出来吃,因为怕到时候菜的数量不够。她介绍说,“后来,条件慢慢好了,有能力准备‘大鱼大肉’了,孩子们也不再仅指望着过年才能吃点好的,对自己来说,是幸福的,过年的心情也变得更好。”
她说,那些年,每年年三十吃团圆饭的时候,必须有一件需要反复确认的事情就是,桌子上摆了多少道菜,十二碗或者十六碗是比较理想的数字,尽管家里只有四五个人,数量多是必须的。
鱼肉可无素菜优先
“现在是新事新办,菜的数量已经不那么讲究了”,赵梅说,侄子、姨侄甚至侄孙们来拜年,一看到我在做饭烧菜,都会说少做几个菜,炒两个素菜就行了。她的大姐在一旁补充道,“是的,我家烧的荤菜都没怎么动,昨天晚上就四个菜,青菜豆腐吃完了。”
她举例说,每年正月初二是家里客人最多的一天,以前煮满满一大锅饭都担心不够吃,一人吃三碗饭那是一点都不费力,现在只煮一小锅,每人都只吃浅浅的一小碗,还说吃得太饱了。
她的儿子在一旁笑着说,以前八仙桌要摆得满满的,恨不得碗上叠碗,那样才显得主人家招待的热情高。现在人多了,八仙桌变成圆桌,相反的是桌子变大了,菜却主动减少了,追求的是“够吃、适量就好”,农村过年也提倡“光盘”、避免剩菜了。
记者探访发现,以“数”量彰显热情的待客之道,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崇尚“素”食成为日常。
遇到“70后”的何俊夫妇时,他们手上方便袋里提着刚刚买好的菜,一些新鲜的蒜苗、莴笋、土豆、辣椒等。他说,年就要过完了,今天(4日)要请岳父岳母和舅舅等长辈吃饭,考虑到长辈们的健康因素,荤菜不是今天“主打菜”,素菜会多炒一些。
记者从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上看到,很多年轻的网友们都感慨:“过年荤得吃腻了,爽口素菜成大爱。”
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一些年轻人均表示“过年重在团圆、热闹,生活条件的富足让过去重数量等一些‘摆阔’的年俗行为被逐步淡化,吃得健康成为常态”,尤其是“70后”、“80后”,更关注吃得健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