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必须终身学习。在成为医生之后,他还将为每年25个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而努力。由此,继续医学教育的成本以及随之而来的利益冲突也成为医生的烦恼。
在继续医学教育上,医生伸出去的手还有些不好意思,而制药公司给赞助的心却坚定不移。在制药公司看来,他们参与医生的教育不但有益,而且正当。由于他们的赞助,医学才得以快速向前发展,医生才能够拥有最先进的诊疗技术。在缺乏资金投入的中国尤其如此。尽管一些人也承认,越来越多的制药公司有夹带私货、推广产品的行为,使这项“高尚的事业”不受尊重。
医生的奢望
目前,医学卫生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三个相互联系、但目的和对象又不完全相同的阶段——即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以及继续医学教育。这三个阶段组成的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已得到国际医学界的普遍认同。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最后阶段和最高层次,通过实行学分制而贯穿于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
在中国,由于继续医学教育长期面临经费短缺的局面,医药企业的商业赞助便乘虚而入,逐渐踏进该领域。一项针对北京地区28家三甲医院医生的调查显示,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有商业赞助的多达63.4%。这对医学研究和临床治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此,医生的态度是且喜且忧:有人给自己的学业埋单自然是好事,可是,如果一些附加条件与自己的良心相违,又令人烦恼。上述调查也生动地显示了这种矛盾的心态:88.7%的医生认为,商业赞助对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很有必要;66.8%的医生又感到,商业赞助不可能自愿无偿。
“不少医务人员反映,一些制药企业组织的学术活动议题过分局限,只讲跟产品有关的话题,而且只讲或多讲对其产品有利的观点和证据,在个别情况下,对研究结果的解释有明显的倾向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说,企业毕竟是要有商业利益的,其赞助动机不会跟学术界完全一样。
为着两全其美的安排,有医生提出,制药公司给赞助可以,但是不得主宰或干涉学术内容,商业利益必须被隔离在学术大门外。贾继东说,在选择学术交流的主题、邀请演讲者及确定具体内容等方面,应该完全由独立的专家学术委员会决定,整个会场内不应该有任何产品展示,还应借鉴像欧美发达国家的做法,要求学术报告者必须说明本人和医药企业的任何经济和业务联系。
北京医学教育协会副会长贾明艳提出,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出台赞助继续医学教育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规范赞助范围。
药企的盘算
和医生的矛盾心态不同,制药公司则毫无纠结。它们坚持认为,当下,制药公司已经成为医生继续教育的一份子,是能够不带商业目的、毫无偏见地完成“教育任务”的,哪怕赞助的经费全部来自于销售预算。
先声药业总裁任晋生告诉记者,从世界范围内看,制药公司参与到医学学术领域是一个大趋势,在中国还算是起步晚、介入比较少的。当前,制药公司的赞助已经成为医学发展和医生教育的主要保障之一。这是制药业对社会的另一个贡献。如果法律禁止这么做,那对整个生命科学发展都是有害的。“当然,有的制药公司太功利了,赞助了就要求多开自己的药,这就难免让医生心里不舒服。制药业也要看得更长远才行。”
对于某些关联性质疑,制药公司也试图让人们相信那也是无可非议的。默克雪兰诺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与首席医药执行官吴健宇认为,很多时候,将医生的学术教育和药企的营销推广分开是困难的。因为每个公司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在自己的领域内组织资源是便捷的、有效率的,那么一个自然的结果是生产某种药的公司更愿意在相关领域投入。默克没有治疗糖尿病的产品,对糖尿病也不熟悉,要搞一个糖尿病方面的学术会议必然事倍功半;默克有优甲乐和赛治,一直处在甲状腺疾病的研究前沿,也拥有大量的人脉关系,办一个甲状腺方面的论坛肯定事半功倍。因此,有时候赞助不得不跟公司的专业能力合在一起。
一些卫生官员也承认,医学教育和研究已经变得无法离开制药公司了:“企业资助医务人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既是国际惯例,也是企业回馈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许多国家,医药企业给医院或医生提供这方面的资助是允许的、合法的。”
据悉,卫生部的一些学术项目背后,也有制药公司尤其是跨国巨头的身影。
游戏的本质
问题是,学术教育和营销推广真的不需要分开么?《制药业的真相》的作者玛西娅·安吉尔一针见血地指出,制药业赞助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利润。“如果对利润没有帮助的话,如果这些‘教育’仅仅是教育而对销售没有影响的话,制药公司的管理人员早就卷铺盖走人了。毕竟,这是股东的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就是使利润最大化,而不是往外送钱。”
参与互动(0) | 【编辑:何敏】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