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低利率。低利率政策只有在美国国内通胀率明显上升时才会改变。
●新兴市场国家如果愿意让其货币升值则可以部分冲销其结构性通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希望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接受较高的结构性通胀。
●中国的贷款利率太低,主要原因是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 PI)通胀率太低。而央行在制定存贷款利率时依据的最重要数据是C PI通胀率,这就不可避免造成严重扭曲。
●客观看待C PI通胀指数,并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调整。一旦C PI能够反映现实中老百姓对通胀率的感受,央行就有依据调整存贷款利率。
美联储去年11月3日宣布将在2011年6月以前以每月750亿的速度收购6000亿美元的美国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国债,并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0 .25%的极低水平。这就是所谓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措施,其目的是刺激美国的就业及经济增长。
“量化宽松”是在利率接近零而失业率居高不下、实体经济信贷萎靡、经济增长缓慢,且有通缩压力的恶劣经济环境下,各国中央银行为了摆脱通缩风险并刺激就业与经济增长而采取的非常规性货币政策手段。
日本最早在十年前就试过“量化宽松”政策,对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英国与美国在大幅度降息后也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试图恢复就业与增长,但对增加就业及刺激增长的效果也不明显。
目前,大部分美国学者及评论员对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表示可以理解,但对其效果却普遍持怀疑态度。而其他国家的学者及政策制定者纷纷警告美联储的这项政策可能导致美元汇率下跌及全球流动资金泛滥,可能冲击新兴市场,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外汇市场、股市及房地产市场泡沫。那么,如何准确透彻地理解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目的、后果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又应该如何应对?
美国意在防通缩新兴市场重点防通胀
美国、欧洲、日本及其他发达经济体国家人口占全球20%。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他们正需要进行痛苦的结构性调整,包括:修复其国家、企业及家庭的资产负债表(增加储蓄及税收并减少债务及消费);调整其生产方向(从为美国消费者生产转向为新兴市场消费者生产),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从房地产、金融、会计、法律、军工等高度依赖本地资产泡沫的行业转向创新科技、教育、新能源、基础设施等未来全球经济需要的行业)。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意味着全球金融市场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低利率。低利率政策只有在美国国内通胀率明显上升时才会改变。而在目前,美联储并不担心美国国内的通胀,相反,担心的是通缩。美国各界非常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刺激美国的出口,但这导致中国、欧洲、日本及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不满。被认为是损人利己。各国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分别采取了大致盯住美元及紧跟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策略,至少不容许美元任意竞争性贬值。不容许竞争性贬值的原则已经成为2010年末结束的G 20会议的一个最受欢迎的实质性成果。
在汇率波动终于被认为是不可取的政策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不可避免地推高全球的平均长期通胀预期。更为重要的是,它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更为强劲的通胀率。新兴市场国家的通胀率由全球平均通胀率与本国结构性通胀率两部分相加组成。新兴市场国家如果愿意让其货币升值则可以部分冲销其结构性通胀;如果新兴市场国家希望维持汇率稳定,就必须接受较高的结构性通胀。
在较高的全球平均通胀及本国结构性通胀的形势下,新兴市场国家最重要的防卫就是通过加息来避免资产投资市场的负利率及相应的泡沫。
中国、印度、巴西以及非洲等新兴市场国家占全球人口80%。这些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不仅没有债务问题,反而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并在迅速的工业化及城市化过程中面临普遍的基于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结构性通胀(工资、房价、粮价、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教育及医疗服务成本迅速上升;制造业产品价格下降)。
从全球人口及实体经济看,世界当前并不存在严重的经济危机反而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有发展前途的时刻,因为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贫穷人口正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脱离绝对贫困,稳步迈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总量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也因此而稳步提高,给面临短期结构调整困境的发达经济体国家提供了大量经济发展的机会。全球实体经济对实际资本、原材料、能源、技术、教育等的需求极其旺盛,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与发达国家需求萎靡、经济萧条的现象背道而驰。
参与互动(0) | 【编辑:李瑾】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