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新闻周刊:一个“税官”的征税小史

2011年01月07日 09: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中国的财税史,其实也是一部收税人和交税人的博弈史。纳税机关的权力不断得到约束,纳税人的意识在纳税过程中崛起

  本刊记者/庞清辉

  在中国,当个基层“税官”不容易。征税者与纳税人这两个法律上的平等主体,更容易被人描述成猫和鼠的故事,征纳双方既非缔结了秦晋之好,也非视若仇雠,更多的是税收利益的博弈,在博弈与反博弈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此消彼长。

  七十多岁的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安体富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给出了他自己这么多年的一个总结:“交税是每个人的义务,否则社会无法运转、公共产品也无法提供。税收无所谓痛苦,需要关注的只是公平与合理。”

  “拿着算盘是身份的象征。”

  温州的商品经济在中国起步最早、发展最快,曾以“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是中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在这商业至今仍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纳税人和征税人曾上演过一幕幕悲喜剧。

  1984年,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百废待兴,各行政部门都需要充实人,高中毕业的张光辉,经过乡镇,区里,县里考试,成了温州市永中镇永强税务所的基层税务人员。“那时候城市和乡镇差距很大,一个村出来工作的不到一两个,觉得跟进入天堂一样”,2010年12月末的一天,张光辉在温州一间咖啡馆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回忆往事不胜感慨。

  当时的税收工作只需要完成两件事:征收税款,完成任务;汇结税款,结报完税凭证。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可言,凭的只是经验,只要能完成税收任务,就算把工作做好了。

  “当时就知道农业税,很多税都刚起步。”20岁的张光辉一个人就管理着700多户个体户。每天挨家挨户收税,张家5块钱李家7块钱。“起早摸黑,一天只能走几十户。”“送税上门,迟了罚款”,是当时张光辉“发明”的,为此他还被请到省里介绍过经验,在全省推广。

  除了走家串户,张光辉每月还要有几天做报表,当时的报表都是手工画出格格,手工填写的,每月存到银行的税钱也就是几百块钱,后面还总是跟着几块几角钱。

  所以张光辉的算盘很厉害,那个时候,“拿着算盘是身份的象征。”张光辉说。即使现在采用计算机的税务系统已经很发达,系统升级了又升级,打了补丁再打补丁,他的算盘还保留着。

  温州的小鞋厂很多,上个世纪80年代还没有流水线,没有订单和合同,也没有人开发票,张光辉就靠“数凳子”来收税。做鞋帮的师傅坐在凳子上,一个师傅做多少个鞋帮,数出凳子,就能算出厂里出了多少双鞋。“有时候明明有十个人加班,我们一出现,他们就跑出去晒太阳,好像很不忙。我们那时候跟现在的城管一样。”

  在中国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时,国家并没有向个人直接收税,而是要求盈利的机构和单位,主要是国有经济单位上缴一定的收益。虽然在性质上这和税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税”在国民生活中并没有显现出来,而“税”这个概念在人的头脑中更是一片空白。

  “个体户的纳税意识最不强,脾气不好的经常会打架。”张光辉经常跑来跑起、磨嘴皮子才能说服个体户主办税务登记,去收税钱的时候又经常面对质问:“我做生意租房子给人家房钱,用电给人家电钱,我用你税务所啥了,凭啥给你税钱?”一旦要从自己的口袋里拿钱缴税,大多数人从心理上不舒服,一种本能的反应就是逃和躲。

  “碰到就是没收罚款,拿东西封厂,那时候执法也没有什么规定。”而很多基层的税务人员也曾为此付出过生命的代价,就在几年前,在温州的一个农贸市场,一个税务人员还被杀猪的用杀猪刀给杀死了。

  不只经济活跃的温州地区,在全国其他地区,这种情况都很严重。山东省平邑县原国税局长岳茂祥,曾经组织在平邑县几个乡镇成立了密报协税护税委员会,在村庄成立了密报协税护税领导小组,在各个交通要道的路口、集贸市场、临时交易场所设立协税护税密报员,形成三级密报协税护税网络,来掌握商贩“自认为十分诡秘的行动”。

  有点像潜伏,有点像间谍片,收税的和交税的这么多年就一直这样以各自的方式斗争着。

  张光辉承认,那个时候税务人员的权力非常大。“专管员比政府书记权力还大,收多收少一句话说了算。”那个时候实行的是专管员制度,分块管理,专管员征、管、查各种权力都集于一身。虽然单兵作战,成本低、灵活,但是权力大,敛征问题尤为严重,各种人情税、关系税很多。比如,张家的税钱强制性地必须要当场交,李家的税钱可以迟些交,这些税钱作为流动的资金对小作坊式的个体户来说,早交晚交差别很大。“这些都由专管员说了算,不像现在迟了要缴滞纳金。”张光辉说。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