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
个体打工者
个税既然有调节二次分配的作用,一定要公平为先。但目前,一些中低收入的工薪族成了个税的主体,现实中,存在一些隐性收入者与高收入者规避个税的现象。比如建筑领域,项目经理承接“私活”,个人高收入缺乏相应的征个税机制; 一些兼职律师,为了规避“个税”,他们把收入“化整为零”,请不同的人签字;在一些高收入的行业,比如房地产等,也存在着种种规避个税的情况。建议,个税要重点加大对这些人群的征收。对于隐性收入与偷税漏税者,要严格征收,应收尽收。
个税当与CPI及物价联动
卢志宏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安徽省分会调研员
个税起征点提高的消息,可谓期盼已久。此举可以提高中低层收入者的个人可支配收入,以利进一步扩大消费,这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相吻合。
宏观政策上,我国每年工资涨幅为7%-8%,不超过10%;但我国每年个人所得税增幅27%。个人工资增长,低于个人所得税增长。此举造成了个人收入降低,一次分配讲究效率的话,二次分配就要讲究公平。目前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个税的杠杆作用得进一步加强。
程必定
安徽省政府参事、区域经济专家
关于个税,我国已经讨论了很长时间,议论很多。个人认为,还是提高为好。
2000元的起征点,已经定了好几年,这些年,物价一直在上涨,个税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适时调整,让利于中低层收入者,国家财力可以承受。
目前行业收入差别、城乡收入差别、贫富差别较大,个税起征点调整,也是二次分配实现公平的举措之一。调整后,税率的等级可设立得简化一点,原则是收入高的多交税,收入少的少交或不交。
在税率与级差方面,还要进行调整。目前采取的办法是9级累进,级差没必要这么多,可以简化一些,税率也从5%到45%不等还可以适当调整。9级标准设为5级比较合理一些。每级之间的差距还可扩大一点。个人认为3000元作为个税起征点比较理想,也不能太高了,一定要进行测算。免征额当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联动,与物价联动,才会更加科学合理,才能随时照顾公平合理。
九级税率年内或将调整
中国社科院财税研究室主任张斌表示,可以肯定的是,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和工资薪金项目九级税率“今年两个都会动”。张斌个人认为,工资薪金项目的九级税级应该调整为不超过五六个。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教授杨卫华昨日表示,从目前的情况测算,起征点从现在的2000元提高到3000元最为合理,但考虑到国家可能逐步提高,杨卫华猜测提高到2500元的可能性最大。至于税级的调整,杨卫华认为减少到五六个税级的可能性最大,税率也可能调整为5%-40%,最高边际税率从45%降低为40%。而最低一级5%税率的征税范围也应从现在的500元调整到3000元,那么中低收入者的税负将会大大降低。
给你算笔账
以月薪6000元(扣除社保和住房公积金)的工薪阶层为例,在目前免征额为2000元的情况下:
应纳税所得额=6000-2000=4000(元)
应缴纳个税=500×5%+1500×10%+2000×15%=475(元)
个税起征点上调500元至2500元,少交税75元
在级差和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免征额上调为2500元,则:
应纳税所得额=6000-2500=3500(元)
应缴纳个税=500×5%+1500×10%+1500×15%=400(元)
个税起征点上调1000元至3000元,少交税150元
在级差和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免征额上调为3000元,则:
应纳税所得额=6000-3000=3000(元)
应缴纳个税=500×5%+1500×10%+1000×15%=325(元)
据计算,如果个税起征点上调至3000元,那么收入为3000元的纳税人将不再纳税,少交税75元;收入为5000元的纳税人交税325元,少交税150元;收入为10000元的纳税人交税1225元,少交税200元;收入为15000元的纳税人交税2225元,少交税200元;收入为20000元的纳税人交税3225元,少交税200元。 (据《北京晚报》)
-链接
●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共调整过两次。一次是2006年,免征额从800元提高到1600元;第二次是2008年,免征额从1600元调整到2000元。
●目前我国个税实行的是9级超额累进税率。税率从5%到45%,而国际上多为4到5级税率。调整个税层级与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效果是一致的,其核心目标是发挥个税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适当调高高收入阶层税率,调低低收入阶层税率,加快中产阶层的培养。
去年底,曾有方案就个税层级调整作出建议,其中,第一级从目前的500元(扣除2000元起征点后)调整为2000元,税率调整为5%;第二级调整为2000元到1万元,税率为10%。但这并非唯一选择,还有其他备选可能。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个人所得税制是分类税制,即将个人所得分为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等11个征税项目,并相应规定了每个应税项目的费用扣除标准、适用税率及计税办法。
记者 唐晓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