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本”变脸“不保本”高风险产品隐瞒风险
□记者 张莫 北京报道
本想投资一款低风险、只需跑赢C PI的产品,结果在该产品上不赚反亏了近50%,上海投资者王女士在论坛发帖称该理财产品带她步入了黑色通道。
刘女士说,2007年7月,她在某外资银行买了一款Q D II产品。据她描述,她当时向客户经理表示希望购买一款“低风险、保本”的产品,客户经理随即向其推荐了该产品,并表示该产品“风险不大、能保本,最多盈利达不到最好的状况”。但就是这款让刘女士一直误认为是“保本”产品的非保本产品,让其损失惨重。在三年的投资周期中,国际市场受金融危机冲击跌入谷底,该产品也由10万元人民币缩水至了不到5万元人民币。刘女士后将该银行诉至地方银监局。
近年来,银行理财领域已经成为消费者投诉的一个重要领域。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表明,2010年全年,共收到“银行、保险”类投诉3775件,其中包括营销合同类投诉1196件,质量类投诉700件。“针对合同条款的投诉还是比较多的。”中消协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对于大多数非专业的投资者来说,说明书越来越难懂,里面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根本就是雾里看花,只好向理财顾问咨询,但他们往往避实就虚,只谈收益,淡化风险。许多投资者就这样糊里糊涂地签下了一份充满陷阱的合同。”有网友说。
国家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指出,投资者在处理类似投资的时候,应做到“不熟不做,不懂不买”,量力而为。银行也应充分告知投资者可能出现的亏损以及高风险。他希望投资者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自己需要什么,不要被短期利益蒙蔽双眼。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