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吕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去年10月一个批发商曾找到他,想以每亩3000元、每斤约0.3元的价格收购他的大白菜,但当时正值韩国“泡菜危机”时期,一棵白菜能卖到几十元,国内每亩白菜的包销价格也炒到2500多元。“再给我每亩3000元的价格,我当然不舍得。”
在各路客商争相囤积时,大白菜的收购价格迅速从0.3元/斤左右涨到了0.4元/斤以上。但当白菜入冷库后,价格就再没涨过,而是一路走低。即便在今年春节期间,白菜净出库价也不过0.24元/斤,绝大多数白菜囤积商在收购完成之后就开始赔钱,没有翻身的余地。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金乡的冷库主那里了解到,目前存在库中的白菜有不少是大客户“不要的”,用来充抵冷库费。当时白菜收购价是每斤0.4元左右,再加上运费、冷库费、人工费等,成本到了0.7元/斤左右。而出库的净菜价格顶多在0.1元每斤左右,再加上损耗,合计每斤毛出库价才1分钱左右。
除大白菜以外,去年被高价囤积的“苹什么”今年也成了“烫手山芋”。据统计,威海当地83家冷库中原有苹果库存20万吨,库存量与去年相比,增加了30%左右。与此同时,大连苹果遭遇了销售缓慢的尴尬局面,大连15家出口企业的滞销总量达到3万吨。对于苹果批发商来说,如果这些苹果过了5月份还没批发出去,在今年新苹果上市前,恐怕只能亏本处理了。此外,去年高价囤苹果的还有一些炒家,他们专门从果农手中大量收购囤积起来,再提价卖给缺货的批发商,在滞销的情况下,这些囤货炒家将比批发商亏得更多。
据报道,内蒙古武川县的土豆也碰到了类似情况。去年9月,内蒙古土豆开卖,很快遭遇抢购,收购价在一个月内从0.6元/斤涨到1元/斤。这些被抢购的土豆没有进入市场,而是被人囤起来了。然而让囤积者想不到的是,去年底土豆价格就开始下跌,并出现了大量土豆滞销的情况。据当地供销社估计,全县目前还有一亿斤土豆没有销售出去,占全县全年土豆产量的35%-40%。
实际上,今年以来跌幅比较深的蔬菜、水果大多是去年游资囤积炒作的品种。而今年囤在冷库里的货物将大量腐烂,因此集中出货导致市场供应量猛增。这也从反面说明,去年农产品价格大涨不是真实的消费需求,而是炒作的囤积所致。
建立蔬菜保障机制
纵观近几年的农产品市场,可以发现难以走出“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怪圈。分析人士指出,造成这两种情况可能与目前国内农产品的流通模式有一定关系。现在国内农产品从产地到消费者餐桌,主要环节是农户-经销商采购-批发市场-分销商-零售商。农户与消费者之间隔了很多层,信息不畅,流通渠道也不畅,客观上给中间商囤积炒作创造了条件。
山东省商务厅市场运行处副处长郭宏伟认为,要真正实现农超对接并不容易,现在不管是超市还是农民都有对接要求,但面临的实际问题却是两者根本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超市对蔬菜的需求量很大,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所能提供的产量根本无法满足超市的需求,只能增加中间环节,一步步传导。“单纯依靠提高信息水平、种植水平、流通水平、减少流通环节等可以缓解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在于解决农村农业生产力的问题。”郭宏伟说。
此外,蔬菜农业保险机制也亟待建立。目前小麦、玉米都有补贴,但蔬菜投保并不完善。实际上,“蔬菜保险”今年已经破题,今年1月,上海安信农保公司在国内率先推出“冬淡青菜成本价格保险”产品,在国内率先探索以市场保险办法解决“菜贱伤农”。商务部近期表示,将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措施,推动菜农投保,引导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防止“菜贱伤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本报记者 卢铮 山东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