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又见菜贱伤农 广东部分菜价跌幅过半(图)(2)

2011年04月26日 09:2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析因

  多重因素导致菜贱

  盲目扩产加大了菜农风险

  除了季节因素,此轮菜价的暴涨暴跌无疑是有多种原因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蔬菜价格猛降是由多方叠加因素引起的,包括季节性波动、周期性波动以及国家调控,前者是主要因素,当然也有非正常因素,比如日本核辐射危机,中国检测出多种蔬菜含放射物,影响叶菜销量。

  华南农业大学陈日远教授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去年上半年蔬菜价格普遍较高,刺激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导致产量增多。另一方面是由于今年北方气候普遍比较暖和,导致“北方菜”提前上市;而南方蔬菜受气候影响上市推迟,导致“北方菜”和“南方菜”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一下子大幅增加,从而出现了“菜贱伤农”的现象。

  据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分析,今年大棚数量明显增加,蔬菜供应充足,尤其是在去年价格暴涨的基础上,很多农民盲目扩产导致产量过大,再加上缺乏议价能力,造成今年蔬菜价格下跌。

  去年以来,随着CPI的一路高企,稳定菜价也成为调控的内容之一。去年底,国务院出台“国十六条”,扩大绿色通道优惠范围,福州等地出台蔬菜限价令;今年以来,物价局以价格调节基金鼓励建平价商店以及大力发展蔬菜大棚。

  “我们很多地方政府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的模式,那时物资短缺、供不应求;所以,现在一旦出现价格上涨,就忙于稳定生产、扩大生产,加大农资供应,而很少去考虑流通,没有系统地考虑市场波动风险。”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指出。

  专家认为,农产品存在生产周期性,根据经济学理论中的蛛网模型,如果简单地根据价格信号作出生产调整,必然会加剧未来的暴涨或暴跌。

  蔬菜产业链相关人士则指出,政府采取措施都为平抑菜价,却没有在菜价异常低迷时,出台保证菜农效益的措施。李国祥也认为,现在的调控政策还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没有长效的措施出台,使菜价暴涨暴跌的现象时而发生。

  凌桂表示,他将减少种植的面积,同时,多种植一些瓜豆类作物来应对市场的风险。“我想等到冬天的时候再多种一点,因为那时候天气较冷,北方种植不了太多的蔬菜,南方的蔬菜相对比较走俏。”他说。

  ◎对策

  零售价是批发价10倍

  农超对接打通菜价“最后一公里”

  具有讽刺味道的是,尽管田头和批发市场的蔬菜价格很低,但是到老百姓手头的蔬菜,价格却一点也不低。昨天,记者走访了五羊新城的几家肉菜市场,发现大白菜和油麦菜的价格都是两块多钱,比批发市场高出了10倍左右。

  “事实上,在农民的卷心菜两毛钱都卖不出去的时候,零售市场的价格依然是一块多钱。”陈日远说,这背后反映出农产品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流通环节成本过高,制约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现在政府对农产品的价格问题非常矛盾,农产品价格一涨就会影响市民的生活,推高CPI,导致‘菜贵伤民’;而农产品价格一跌,又会导致‘菜贱伤农’。”陈日远说,在这一矛盾之下,有一个问题十分值得关注:在农产品整个供应的链条中,总是两头利益受损———一个是农民,一个是消费者,中间商大赚其财。这更意味着,国家层面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不仅存在诸多欠缺和差距,还有实质性的具体工作亟须理顺和开展。

  “现在,政府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菜价‘最后一公里’。”陈日远认为,比如,我省应该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尽可能地减少中介环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菜农的损失,也可以促进市场的平稳发展。此外,政府职能部门,还可以利用政府信誉,建立半市场化和半公益的会员制中介组织,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博弈能力,破解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的力量不均衡,让农民在市场上变得“强硬”起来,最终实现菜农的利益最大化。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蔺栋华分析认为,菜价下跌大部分会由菜农最终承受,而菜价上涨则由消费者买单。流通环节过多,每道加价10%至15%以上,价格必然翻番,有的甚至上涨数倍。

  事实上,此轮菜价的波动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近日,商务部紧急发文,要求各地商务主管部门采取多项措施维护菜价稳定和市场平稳运行,同时,要求商务部门与农业等部门建立密切协作机制,千方百计缓解蔬菜“卖难”。同时,农业部也紧急部署,要求各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千方百计采取有效措施,帮助菜农寻找市场销路,稳定蔬菜生产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商务部也提到要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并称将协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政策措施,推动菜农投保,引导蔬菜生产流通主体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防止“菜贱伤农”,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南方日报记者 陈清浩 黄应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