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外专家:经济放缓不应影响货币政策收紧进程

2011年05月30日 09:19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除4月份工业增加值环比下滑1个百分点以上以外,显示中国经济出现减速迹象的数据增多:企业的存货明显上升;汇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5月初值创下了数十个月以来新低。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上有关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非主流看法开始抬头,希望央行停止收紧政策的呼声也在增大。

  对此,5月2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在出席“中国金融理财师年会(2011)”时表示,经济增速放缓是政府为了抑制通胀趋势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而实施的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如果不提高对经济增速放缓的承受力,调控将会半途而废,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矛盾会继续积累。与本报记者连线的几家外资银行专家也持有类似看法。澳新银行环球市场部大中华区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认为,在通胀压力依然很大的情况下“鸣金收兵”调控将功亏一篑,央行也将轻易失去艰难得到的“通胀鹰派”的信誉。

  政府调控是经济减速主因

  在曾经担任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看来,过去两年中国货币供应高速增长实际上为通胀创造了条件。如果今年不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胀压力就不可能消除。她认为,今年不超过7.5万亿元的信贷规模应该是底线,而16%的广义货币(M2)增长目标,相对于4%的通胀和8%的经济增速目标来说应该算是宽松而非紧缩。不过,由于要保证前两年开工项目的后续资金,而信贷投放规模又有所控制,一些生产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显得格外紧张。在有限的资金当中,要在在建项目和企业生产,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资金分布方面作适度调整;而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需要下马。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增速放缓是必然的结果。

  刘利刚和法兴银行经济学家姚炜也认为,导致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政府的政策,经济减缓说明央行的紧缩政策已开始奏效。另外,姚炜认为利润挤压和日本地震造成的供应链中断打压了经济。

  具体从中国经济减速的最新证据来看,首先,中国企业的存货数量已经出现了明显增长。增长不仅仅存在于原材料领域,从企业半成品以及成品数量来看,各项库存均强劲增长,这与金融危机后企业不愿意保有库存形成鲜明对比。其次,刚公布的汇丰制造业(PMI)5月初值下滑0.7个百分点至51.1,创下了1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硬着陆”观点属杞人忧天

  经济学对库存上升有不同的解释。一方面,库存周期明显上升可能意味着销售已显著下滑,从而造成产品积压。另一方面,通胀预期的高企也可能增加库存,因为通胀将推高各项产品的未来价格,提前生产将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并在未来获得较为可观的收益。

  刘利刚对库存上升是否预示经济“硬着陆”不以为然,称“硬着陆”的说法是杞人忧天。他说,“从最新的零售数据来看,似乎销售下滑造成产品积压的现象尚不存在。同时,库存也只是重新回到一个历史均值而已。另外,通胀压力也表明,厂商的议价权还很大,因而库存上升并不表明产品积压。”刘利刚认为,库存上升可能表明中国生产厂商对经济前景较为乐观,愿意增加库存以应对未来可能的需求增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