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最大的批发市场——西宁市海湖路市场,菜贩子杜永州望着还剩下多半东风车的甘蓝,连连叹气。
“再过一两周,等天气热了,来自安徽、山东的甘卖得差不多了,本地的甘蓝菜就好卖了。”杜永州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今年以来,由于油价上涨推高了运输成本,杜永州生意上的好光景一去不返。更令他烦恼的是,受政府临时价格管制影响,甘蓝菜的批发价格一直徘徊在0.45元左右,始终没有涨起来。
所谓的“临时价格管制”是青海省政府调控物价出台的措施。1月以来,青海省的物价指数一直高位运行,青海一季度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8.8%,比同期全国CPI整高出3个多百分点。
由此,“行政之手”被迫走上前台——青海省临时价格管制调控出台。青海也成为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实行临时价格干预的省份。
据了解,青海省临时价格管制调控的目标主要是价格上涨幅度过大且能依法干预的生活必需品。时间从2011年4月19日持续至7月19日。那么,物价严厉调控一个多月后,成效如何?
居民:菜价仍然居高不下
来自西宁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4月份西宁市场价格总体仍保持上升态势,但涨幅有所缩小。4月西宁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7.9%,同比涨幅比上月缩小0.7个百分点,4月环比价格下降了0.6%,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连日来,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了西宁市大型批发市场、零售早市、零售菜市场、超市等地,从流通的各个环节着手展开调查,试图呈现政府干预对蔬菜价格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影响。
5月23日清晨,西宁海湖路市场车来车往,人声鼎沸。这个偌大的批发市场恰如一面镜子,既照出了这个西部内陆省份物价高涨的秘密,也揭示出物价调控之难。
安徽人王少英已经在这个市场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从摆小摊卖辣椒起家到现在每天销售70多万吨辣椒,有30多辆大车,400多平方米冷库,王少英成了这个庞大市场里一个“掌握价格话语权的人”。
“青海本地菜少,缺啥菜,我们就(从外地)拉啥菜。”她说,不过,“今年政府压价压得厉害,不让高走”。王少英的配送中心,被政府严格监管,每天都有人前来采样。
“政府应该压低物价,这样老百姓能吃到新鲜菜。我也希望菜价越便宜越好,便宜的时候卖得快,销量就大。”王少英说。
王少英也能从中得到政府的补偿——完成下达的任务数,外地运输每吨千公里40元的补贴。
有政府部门官员表示:“管住这些大户,就能管住物价。”
但河南人张来法认为,“没有政府平抑物价,生意还做得轻松一点。”
他同样是这个市场里的“厉害”角色。他告诉记者,1吨菜从山东运到青海,成本在300元~400元上下,政府的补贴“起不了多大作用”。他认为,政府的调控手段还是“很有效果”的。整个海湖路市场菜价平稳,没有发现缺货、少货现象。
每隔一天,外地客商张文兴的东风大卡车就要从160公里远的甘肃兰州红古到西宁往返一趟。为此,他要支付的成本包括大约1300元的油钱、80元的过路费、每车160元的市场管理费、雇佣小工一天每人100元以及30元每天的过磅费。
时下行情不好,白菜在红古的收购价是0.41元~0.42元,拉到海湖路市场,也仅卖到0.45元。但张文兴说,“卖菜赔钱很正常,现在生意不好做。”
尽管众多的蔬菜批发商都在抱怨菜价太低。但西宁市居民们感受更多的依然是菜价高。
靠退休金过日子的赵成明老人,每隔两天就要跑一趟西宁市最大的早市——五一早市。为此,他要花一个钟头坐7站公交车。5月22日这天早晨7点刚过,赵成明就到了那里,他拿起一把打着露水的新鲜韭菜告诉记者:“这里只卖1.3元,比家门口的菜铺子便宜7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