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来,20岁女孩郭美美在微博中炫富一事,将中国的慈善机构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事件背后凸显了中国部分公益组织的诚信危机。无独有偶,去年12月,我国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显示,接受调查的近九成公众表示对慈善信息公开度不满意。
从全球角度看,发达国家的慈善机构发展经历了漫长历史,也都经历过各种“慈善丑闻”,但慈善界的丑闻往往成为政府强化对慈善制度监管的新契机,推动各国对慈善机构的“透明+监督”狠下工夫,积累了丰富经验,较好地塑造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形象。
共识
慈善事业是
“玻璃口袋”
众所周知,在欧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浓厚的“慈善文化”。许多富豪认同卡耐基的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他们都把回馈社会、帮助穷人作为自己的一项义务和道德要求。
有统计显示,全美国70%以上的家庭都对慈善事业有某种程度的捐赠,平均每个美国家庭将3%~4%的年收入捐出来做慈善。
同样,慈善事业的发展依赖于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欧美的很多知名慈善机构之所以能建百年基业,关键在于慈善机制的透明。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曾说过: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可以说,类似认识在欧美早就成为共识。公众是否给慈善机构捐钱,捐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玻璃口袋”的透明度,慈善事业要获得公众的信任,就必须把这块“玻璃”擦亮,做到高度透明,这是欧美发达国家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内生因素。
教训
丑闻推动对慈善的监管
要保持慈善捐款使用的透明,关键在于制度约束。当然,发达国家慈善监督制度的完善,往往是伴随慈善丑闻的发生,这些丑闻往往是强化对慈善监管的“拐点”。
1992年,美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联合慈善基金会爆出丑闻,基金会主席阿尔莫尼挪用60万美元善款用于个人度假、购房以及包养情人,还安排儿子和朋友占据要职、享受高薪。这起慈善丑闻让美国民众的慈善热情“很受伤”,美国由此陷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公众募捐低潮,阿尔莫尼后来被判7年徒刑。
这次丑闻风波后,美国政府强化了对慈善机构的管理,要求慈善机构每年填报报表,规定每个公民都有权查阅报表,确保捐款用途。
2005年7月,新加坡最富有、最成功的慈善机构——肾脏基金会(NKF)主席杜莱被爆连卫生间的水龙头都镀金,最终被迫辞职。
对这起丑闻,新加坡政府一直“穷追不舍”,除了坚决追查、公布NKF详细捐款账目之外,还健全了对慈善机构的监管,于2007年11月推出对慈善机构的监管守则,而且更严厉监管慈善机构职责与薪金的监管守则(修订版),也已于2011年4月生效。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