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澳大利亚“碳税”之争凸显澳复杂政商关系(2)

2011年07月12日 12:52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吉拉德遭“围攻”

  澳大利亚是富裕国家中人均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目前,包括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挪威、冰岛和列支敦士登,都已经推出碳排放管制方案,迫使电力生产商为碳排放“买单”,并为使用更清洁天然气或生物能源的发电厂削减费用。吉拉德曾多次表示,征税是为了“利用价格杠杆减少碳排放,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 吉拉德说:“为碳排放定价是澳大利亚应对气候变化整体计划的核心部分,未来澳政府将更关注清洁能源。”她还表示,这是澳大利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开始。

  今年2月,澳大利亚工党政府宣布,计划于2012年7月起实施一项“碳税”改革方案,从而为澳经济引入碳排放定价机制,以便实现节能减排目的。

  但数月来,这项被称为“碳税”的方案却遇到越来越大的阻力,反对党、工会和一些零售及制造业企业相继宣布抵制这项方案。反对者提出,“碳税”方案将增加企业成本,影响投资和就业,牺牲澳大利亚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为争取足够支持,计划中还纳入了一系列补偿计划,包括“就业和竞争力方案”,为排放密集的出口型行业提供价值92亿澳元的补偿;将碳排放税一半以上的收入通过增加补贴和减税等方式为90%受影响家庭提供补偿,并通过税制改革使民众无需提交退税申请就能获得补偿;设立12亿澳元的“清洁技术方案”、13亿澳元的“煤矿工业就业计划”等。但是,方案依然受到澳大利亚各界的强烈反对。

  各大能源企业是最主要的反对者。澳大利亚煤炭协会首席执行官拉尔夫•希尔曼认为,本次减排方案比陆克文此前提出的方案更苛刻,而且只对煤矿业和铁矿业公司征税有失公平。早在陆克文执政期间,他提出的“碳污染减排方案”就遭到各大能源企业的围攻。

  澳反对党领袖托尼•艾伯特认为,该税种将极大加重澳大利亚普通家庭负担、导致大量失业人口,并可能让很多企业陷入困境。据专家测算,在新税种实施后,澳家庭每月开销将增加近50澳元(约合53.7美元)。

  惟有环境机构和绿党鼓掌欢迎。绿党副领袖米尔恩评价:“澳大利亚开始结束化石燃料时代,并正在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据悉,绿党在参议院掌握着可以打破平衡的关键票数,这大大增加了征收碳排放税计划获得国会通过的可能。

  “碳税”之争凸显澳复杂政商关系

  一些政治分析人士指出,吉拉德政府本想要通过“碳税”赢得“绿色政府”的美名,进而获取环保人士支持,不料却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实行“碳税”,势必失去绿党这一重要政治盟友;实行“碳税”,势必得罪某些产业巨头和工会组织。

  澳大利亚贸易和工业联盟(ATIA)近日宣布,计划斥资至少1000万澳元(1澳元约合1.07美元),在电视、报纸、广播和因特网上发动反对“碳税”的舆论宣传攻势,试图以此影响民意,阻止工党政府落实“碳税”改革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正是澳大利亚矿业委员会主导了针对“资源暴利税”(RSPT)的舆论攻势,并导致陆克文的民意支持率暴跌,并最终黯然下台。

  数周来,《澳大利亚人报》、《悉尼先驱晨报》等主流媒体不断刊登反对“碳税”的评论,网络舆情也充斥着对“碳税”的担忧、质疑乃至谩骂。此外,最新民调显示,吉拉德的民意支持率已经跌至28%的新低。如此种种,不免让人产生联想:难道这是产业大佬准备对吉拉德下手的前兆?

  不过,在吸取了澳前总理陆克文因强推“资源暴利税”(RSPT)得罪矿业巨头而下野的教训后,去年7月吉拉德政府与必和必拓、力拓以及超达公司(Xstrata)三家矿业巨头就“矿产资源使用税”(MRRT)方案达成原则协议。较之“资源暴利税”,“矿产资源使用税”将使矿产企业在今后10年时间中少缴600亿澳元税款。

  考虑到“碳税”计划对矿业的影响远不及“矿产资源使用税”,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矿业巨头不大可能为了反对“碳税”而推动吉拉德提前下野,进而让来之不易的“矿产资源使用税”成果付诸东流。

  面对舆论压力,吉拉德政府也没有闲着。继花费1200万澳元为“碳税”造势后,澳政府打算推动一场由澳大利亚自然保护基金会、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气候研究所和南十字星气候联盟等组织参与的宣传运动。

  近期,吉拉德本人也频频向民众释放出两方面信息:其一“碳税”计划主要针对少数污染大户,不会对普通家庭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其二,如果现在不实行“碳税”,人类的后代将遭受海平面升高、生态灾难等严重后果。

  这次,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吉拉德把球踢给了普通选民:你愿为高尚的减排事业作出微小的牺牲,还是要为可鄙的私利反对“碳税”?一名出租车司机日前告诉记者,他担心“碳税”会导致生活成本增加,但又想为阻止气候变化尽一份力,感到很矛盾。或许,澳大利亚人面对“碳税”时感受到的撕裂感,正体现了全球减排事业面临的深层危机。(综合 新华网 经济参考报 国际金融报等相关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