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中,一系列经济数据纷纷出台: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9.6%,较去年下半年9.7%的水平略微下降,但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不断攀升,通胀的压力加大。
面对持续较大的物价上涨压力,央行3次上调存贷款利率,同时在1—6月,每个月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同时,还频繁地进行了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弹性增强、信贷控制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
调控之下,效果明显,社会融资总量渐渐回落。但遏通胀和保增长似乎是钟摆的两端,无法兼顾。面对当前复杂的局势及市场上存在的一系列疑虑和困惑,本报独家专访了国务院参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
两个特征:
结构调整与增速趋缓
问:最近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会“硬着陆”,对此您怎么看?
答: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呈现两个趋势性特征:经济的外部环境正处于危机后持久的全球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未来的经济增速将逐渐趋缓。
从趋势看,我国经济也正处于一个从过去两位数高增长平台,逐步迈向相对趋缓增长的平台。这一趋势并不是经济周期性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力量所能支配、调控的。
相对2007年12%的GDP高增长,或者说相对去年10.7%的增长,今年增速如果减少1—2个百分点,是否就是“硬着落”?我认为,经济增长减速多少本身,并不能足以解释是否“硬着落”。
在中国目前,观察是否“硬着陆”,关键看两条:当采取宏观紧缩政策后,经济增速出现放缓,一是是否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二是是否直接影响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只要整个金融体系是基本稳定的(个别小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是自然的市场现象),社会是基本稳定的,就不必担心“硬着陆”。
由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否“硬着陆”,实际上不能仅仅看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还要看对失业人群的再就业、失业保险、失业救助、社会保障等各项财政政策的落实情况。
两种手段:
稳健货币与积极财政
问: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控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物价快速上涨态势已经有所缓解。您认为下半年物价走势如何?
答:今年是“政策调整年”,而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当中最关键的是货币政策。如何逐步消化已存在于市场的近76万亿巨大货币存量问题,这是今后几年货币政策的头等大事,也是事关能否保障今后物价基本稳定的一项大事。
今后一个时期,适度偏紧,或者说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有利于周期性矛盾的解决,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因此需要继续运用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等的常规手段,不断对冲现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下“不合理”的货币增量;基于防止输入型物价上涨因素和国内经济的内在需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一定弹性的原则;在市场上各种实际利率已大幅上浮的现实下,应逐步使基准存款利率转负为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