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第一季度上调售价之后,包括李宁在内的多个国内运动品牌又开始酝酿新一轮涨价。在棉价从高位回落的今天,“成本上涨论”已然站不住脚,但多个品牌为何仍不约而同地掀起涨价潮?
运动品牌“涨”声响起来
“现在的运动鞋一季比一季贵了,以前200多元就能买双国产品牌的运动鞋,现在没有300元拿不下来,和国外品牌的价差其实已经不大了。”从事审计工作的消费者李阳说。
记者从部分国内运动品牌企业获悉,新一轮涨价正在行业内酝酿。李宁公关事务经理徐瑞坤向记者证实,李宁第四季度订货会于6月底结束,其中服装和鞋产品的平均零售定价增长均超过10%,相较今年上半年订货会8%的涨幅,成本因素令价格又走高了不少。
另外,安踏公司一内部人士透露,之前市场零售价已经调整过,但鉴于安踏8月份将公布上半年业绩,目前“不方便说”,公司可能会在四季度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价格。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运动品牌年内第一次涨价了。早在今年3月底,耐克“领涨”引发多个国内品牌“跟风”上调产品价格,部分产品价格涨幅达两位数,连续两次提价后,运动品牌的价格已经是“一山比一山高”。
面对国内运动品牌掀起的这一轮涨价风,消费者纷纷表示“伤不起”,不少网友还对此进行了调侃:“李宁,涨价皆有可能”,“安踏,涨价永不止步”,“三六一度,多一块钱”……
涨价“不约而同”为哪般?
尽管服装企业均声称涨价源于成本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这种“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式的全行业涨价还是令消费者“很受伤”,更让不少人联想到此前的日化巨头联手调价。消费者不禁疑问:各家企业涨价何以如此“步调一致”?
不少品牌坚持“成本推动说”,称受到原材料、人力、商业地产推动的门店租金上涨等成本因素导致企业利润率低迷,不得不通过提价缓解企业压力。而中投顾问轻工业研究员朱庆骅指出,成本压力加大是不争的事实,但远未达到将这些运动品牌逼到非涨不可的地步。
记者发现,曾经是运动品牌上一轮调价的主要推手——“疯狂的棉花”价格事实上已经从高位回落,难以成为运动品牌涨价的理由。郑州期货交易所近交割月结算价已经从春节后的3万多元回落到2.4万元的水平,一季度支撑多个运动品牌涨价的主因已然站不住脚,国内运动品牌此时选择再度调价,令人意外。
与此类似,作为服装原料之一的化纤价格进入第二季度后也有明显的下降。根据中国纺织网的数据,近三个月华东市场的PTA价格下降超过16%。“从2010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PTA价格走势来看,今年4-5月份处于上扬乏力的状态,这与4月份国际原油价格下降有关,PTA价格回归,同样也使棉花失去了上涨动力。相较于3、4月份的价格高位,目前PTA价格进一步回落,运动品牌现在涨价似乎站不住脚。”大宗商品数据商生意社的总编刘心田说。
另外,此前“用工荒”导致江浙纺织企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进入二季度之后也已经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事实上,运动品牌的品牌附加值在其价格中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其利润空间足以消化由于各项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各品牌选择在当前这个时点涨价,一来可以将成本压力作为理由,弱化消费者对价格上涨的敏感度,二来也能够借此提高利润率,保持领先地位。”朱庆骅说。
屡屡提价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市场销量。以李宁为例,涨价令其今年第二季度服装和鞋类产品订货数量分别下降超过7%和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