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被”涨价需多管齐下
记者发现,尽管“成本推动”因素不可忽视,但细细算账,部分为了维持高利润率而涨价的企业,仅仅是将这“受不了”的人由股东换成了消费者而已。
“国内运动品牌销量的增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与国际运动品牌相比较低的价格优势,但通过几轮价格的上调,这种价格优势已逐步削弱,部分款式的国内运动鞋价格与国际品牌阿迪达斯、耐克的价格相差无几,这将使其销量受到一定的冲击。”中投顾问研究总监张砚霖说。
业内专家指出,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国产品牌要认清自身定位的目标人群,不能轻易跟风涨价,要“保质又保价”。本土品牌应对价格调整慎之又慎,不能“一线涨我也涨”。确实需要调价的时候,对调价时间、调价范围、调价区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价格梯度,减少消费者的流失。
“加快推出新品也可以提高利润率、对冲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这对服装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这不仅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购买欲望,加快企业的存货周转速度,更能通过渐进的方式增加消费者对价格上调的接受度。”品牌推广研究机构“关键体育”总裁张庆说。
更有专家认为,当前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在全民“抗通胀”的时代,负责任的企业除了涨价,还应该探索其他渠道消化成本,相关部门在营造良好的流通环境、为企业减负等方面也应有所作为。
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齐晓斋等专家建议,企业要正视消费者的感受,可以通过更合理地调配广告投入和管理商场促销人员等方法来消化成本。除了传统的大卖场等渠道,企业也可以尝试网络营销等无店铺销售方式。此外,大卖场等零售终端收取的进场费、上架费、促销费等既多且杂,相关部门应予以规范。(记者周蕊 龚雯 姚玉洁)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