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企业缺诚信 消费者不能“低调”

2011年08月03日 10:59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企业缺诚信消费者不能“低调”
嘉宾就企业诚信和企业欺诈的问题发表意见。  记者 张啸威 摄
    由于虚假价格事件接二连三,家乐福也受到了相应的处罚。图为郑州一家乐福零售商场和其门前的铁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认为:加强诚信制度建设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勇于维权

  本期话题

  作为消费者,你遭遇过被企业“打擦边球”的事情吗?你对企业的诚信问题抱有什么样的看法?你还会相信欺骗过自己的企业吗?

  诚信是企业的生命线,消费者是企业的衣食父母,企业缺失诚信,最终将失去消费者。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诚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重要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为重要。

  以上是本期市民论坛话题。

  1

  商家不诚信有多重原因

  刘丽华:近期,关于企业欺诈被曝光的新闻特别多,消费领域“不诚信经营,损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又受热议,对此大家有什么思考?

  左文桂:不诚信现象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规则制定和监管没有及时跟上。有的企业进步不是靠技术驱动、产品驱动、服务驱动、资本驱动,而是靠关系驱动、潜规则驱动,这样就很可怕。我曾经和部分企业负责人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几乎有一个共识:“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利益共享的关系网是企业生长、发展的快车道,而潜规则是你进入这张关系网的敲门砖,以这种思路主导,企业一门心思就想走捷径、赚快钱,而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

  陈少文:2010年深圳市消委会共受理消费者投诉12263宗,大部分是企业“不诚信”行为导致的。这说明随着人们的维权意识日益增强,诚信问题已成为困扰消费者消费的严重问题之一。从消费者投诉中反映的问题来看,具体表现在4个方面的缺乏:

  一是,企业缺乏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经营者以种种借口减轻、逃避法定义务,突出表现在《消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义务性规定难以落实。

  二是,消费者缺乏理性的消费意识,容易被企业所“忽悠”。如部分消费者盲目崇拜“洋品牌”的心理,让一些不诚信商家的欺诈行为有机可乘。

  三是,行政监管缺乏深度。部分政府职能部门执法不严,对严重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惩治力度不够。

  四是,社会监督缺乏力度。还没有对经营者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机制。

  2

  要把市场监管事务

  和权力更多交给社会

  刘丽华:市场不诚信问题不断涌现,原因在哪里?

  马敬仁:我们国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现在处于转型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如果没有法治、没有信用,那市场经济本身就无法运作。过去很多事情都是依靠政府的强制或外部的压力,使得消费者和企业有一个有效的服从。但随着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要把很多权力和事务交给社会,现在社会组织比如说行业组织面临的权威性不够。

  范勤:我觉得整个社会的诚信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个人诚信,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我在国外一个朋友的经历很有启发意义。他在申请房贷的时候银行不贷给他款,最后查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几年前租房子没有交电话费就搬走了,他并不知道他没有交电话费,他并不是有意的。但过了3-5年他有钱买房的时候已经不能办理房贷了,这么一件小事,由于诚信体系而影响了他。我认为国外政府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有相应的监管机制,而且媒体比较公开,可以监督他。

  刘丽华:消费者也可以用脚投票。

  范勤:作为消费者我也在反思这个事情,我们的消费者都崇洋媚外,但有不少的国外大品牌都在中国设计、加工,我们就是崇拜,只要最后贴上意大利制造或法国制造,消费者就愿意出高价购买。所以,消费者要非常理性,在做出购买行为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品牌,更要了解品质、了解材料。

  网友736:诸如“限时抢购”、“现场抽奖”、“消费多少返购物券”广告繁多,而最后的结果大都是噱头。商家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气氛,利用海报、告示的视觉效果打擦边球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我们想到过维权吗?想到过投诉吗?

  大洋彼岸的一个案例很有启发性,不久前,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母亲在位于旧金山的加州高等法院向麦当劳提出集体诉讼。这位母亲说,她的6岁女儿总为得到儿童套餐的附送玩具而要求去麦当劳吃饭。对此,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在新闻公报中说,这是麦当劳市场营销策略一手“设计”的结果。美国公众利益科学中心于是将全球快餐连锁巨头麦当劳告上法庭,指控麦当劳通过附送玩具推销套餐的做法是欺骗儿童的行为。消费者自己强烈的维权意识也是对企业的一个威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