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百姓自己理财赚点钱真难 钱都谁赚去了 (2)

2011年08月25日 10:00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对北京市民田大妈来讲,炒股就是提都不能提的伤心事。田大妈是一家国企的普通工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了40多万元,打算给儿子买房娶媳妇。2007年,田大妈看中了西四环外的一个楼盘,当时售价是每平方米1.6万元左右。40万元做首付,只能买套小房子。而同事炒股票,几个月就翻了一番。田大妈想,干脆拿这笔钱来炒股,等40万元变成80万元,就可以“一步到位”买个大房子了。没想到,4年过去了,40万元变成了不到30万元,而楼房售价却变成了每平方米3万多元。田大妈连小房子也买不起了。

  在一家网站工作的窦先生倒是大赚过一笔。2007年,窦先生发现一个同事买基金,天天都在赚钱,于是他也拿出几万元,跟着同事买了华夏红利基金,“没想到几个月就赚了1倍,那时候真是闭着眼睛都能赚钱啊!”窦先生说,“后来发现炒股赚得更快,我就把基金都卖了,投入了股票市场。第一次操作也很成功,当时全仓买的五粮液,十几元买的,二十几元卖掉,又赚了一大笔。”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股市大势急转直下,窦先生之后的操作都失败了:“在顺境里呆惯了,总觉得股票还能再涨点,结果等着等着,股价就跌下来,再也没有涨回去。去年干脆就割肉卖掉了,当初挣的十几万元基本都还回去了。然后我就再没敢碰股票基金。”

  两年前,外企白领刘先生用工作后的第一笔存款购买了中国石油、中国神华两只股票。“我当时想,一个是最大的煤企、一个是最大的石油企业,掌握的都是国民经济命脉,经营的都是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买他们的股票肯定只赚不赔啊。没想到两家企业利润年年涨,股票价格却一路跌。反正这两个企业也倒不了,我也不急着用钱,干脆就给子孙留着,搞不好什么时候还能赚回来。”刘先生说:“周围的朋友同事就没听说有一个赚钱的,你说这钱都让谁赚去了啊?”

  期待信息更透明

  投资品种门槛高、信息披露不充分、产品宣传不客观

  今年银行理财产品格外火爆,收益率节节上升,但与此同时,认购门槛也水涨船高。“以前5万元就能买一份理财产品,今年普遍是10万元。收益率高一些的起始金额更是居高不下,动辄要求50万元甚至100万元。”汪先生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职员,平时自己没有太多时间关注股市,就将自己资金投资于一些收益比较稳定的产品。可他发现,今年买理财产品越来越难了。

  相对来说,银行理财产品还算是一种大众理财产品,其他不少投资品种门槛更高。

  汪先生说:“今年全社会资金紧张,债券市场利率一路走高,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也想分一杯羹,但是由于门槛高,就只能看看了。比如今年国债逆回购的收益率就高过不少银行理财产品,但是老百姓要买的话,一手就得10万元,我们哪有这么多闲钱!”

  信息披露不充分、产品宣传失实是普通投资者遇到的又一问题。最近,一项有关理财产品的调查显示,宣传失实是理财产品服务纠纷中的首要问题,占理财产品纠纷问题的57.5%。不少投资者表示,商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存在夸大收益、不充分揭示产品潜在风险、未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等问题。

  去存款却被销售人员游说着去买保险、自己购买了理财产品的资金不知道投向哪里、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一头雾水、只说产品收益不提相关费用……种种不明不白只有当理财产品到期亏损时才搞清楚。

  2009年12月,陈先生去一家银行存款,网点工作人员动员他买基金,当时工作人员一个劲宣传买基金的好处。最终陈先生买了两笔基金,每月查看网上银行公布的基金账户,总体上有正收益。然而没想到的是,到陈先生把基金赎回来时,却发现扣除银行收费后,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了几百元。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