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风险的内外因
“不少‘走出去’的企业在国内经营中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没有很好的承担社会责任,还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陈英认为,造成社会责任风险的原因有很多,并且内因和外因都存在。
目前,“走出去”企业普遍还未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责任治理结构,还不能将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效融合。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纪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由于培养选拔机制、晋升、工作时间、薪酬福利等诸多原因,大部分“走出去”企业缺乏合格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走出去”的企业需要了解本地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法律制度,不能简单地将国内的做法移植到国外,这样会导致员工不满甚至违反当地法律。
“‘走出去’的企业与当地居民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有可能导致企业在与当地居民进行沟通时存在一定的障碍。”陈英认为,五矿集团在澳大利亚开沟通会的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借鉴,通过及时地与当地土著族长的沟通,谈好利益分成,五矿集团在澳大利亚的兼并比较成功。陈英建议,“走出去”的企业要重视利益相关方,不能仅把政府作为公关的重点,而忽视当地社区、NGO等组织的重要性。
陈英认为,造成社会责任风险的外因主要有三个:一是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性的运动,各国政府和公众高度关注社会责任;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泛政治化倾向,使社会责任正在成为国家之间利益博弈的工具;三是国外一些机构、媒体经常对中国“走出去”企业遭遇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大肆渲染,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走出去”企业的国际形象。
针对中国“走出去”企业遭遇的社会责任风险,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肖炼提出了一些建议。肖炼认为,在美国战略调整的地区,中国企业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关注投资的政治风险,尤其是像缅甸、利比亚等国家。同时,企业最好聘请懂国际法的律师和会计师。“除了与所在国政府搞好关系外,企业还要与当地有影响力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宗教团体搞好关系。此外,除了与外交部加强联系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中国相关学者、留学生、非政府组织等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帮助企业‘走出去’。”
“中国企业制定全球运营的社会责任战略,将社会责任理念充分融入企业国际化经营中。”陈英建议“走出去”的企业应该重视开展对投资区域的尽职调查,全面分析企业海外投资的社会、文化、法律等环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指南的制定,提高中国企业在社会责任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央企规避风险已有成功经验
这些年,在“走出去”的实践中,一些央企和国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的企业甚至成为全球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典范。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远集团)可持续发展管理办公室主任马欣迎表示,中远集团走出去所依靠的就是科学进行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设。“作为联合国全球契约的先锋企业,中远集团自2006年首次发布《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就荣登联合国全球契约COP典范榜。”马欣迎介绍,中远集团主要是在风险管理上发力。到目前,中远集团已经开发了16步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设方法,建立履行可持续发展和全面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集团各层级、世界各区域上下贯通,全球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五矿集团)一直在积极开展海外并购重组,经营范围已经遍布26个国家和地区。五矿集团办公厅副主任谢卫军表示,五矿收购国外企业后,在迅速融入当地社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2009年,五矿集团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矿业企业OZ后,由新注册的公司MMG负责管理,公司除了采取有效的整合措施,还通过各种方法避免社会责任风险。由MMG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政府及当地土著居民三方共同签订了社区共建协议,协议旨在为当地居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就业机会,并且承诺对当地的文化遗产和环境进行保护。MMG的Century公司还对年轻原住民实施岗前培训计划,使他们在当地矿山能够从事各种工作。正是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这次收购被《亚洲金融》杂志评为年度全球最佳收购,澳大利亚财长斯万表示,中国五矿收购OZ矿业是依法进行的,它保证了5500多名澳大利亚人的工作机会,符合澳大利亚的国家利益。
在融入社会的同时,五矿集团还注意了环境保护。他们在矿山实行土地复垦,实施矿山绿化,努力减少水土流失,同时,节约和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我们还在老挝保护了最后仅存的暹罗鳄的生存环境,发现了新的鸟种——秃头夜莺。”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机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农业机械、林业机械和地质装备制造企业。国机集团企业文化部企业文化处处长李光告诉记者,国机集团主要依靠属地化经营,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同时,还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社区公益活动。国机集团通过向缅甸水灾捐款,捐建非洲小学,开展义务医疗等方式获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2010年,国机集团还获得了“感动非洲——中非友好贡献奖”。
本报记者 陶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