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小企业融资难逐步缓解 基本面“长期向好”

2011年12月06日 10:3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小企业融资难逐步缓解基本面“长期向好”
图为福建晋江玩具企业生产线。何远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编者按:

  今年年初以来,有关中小企业经营困难、资金链紧绷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把脉广大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特别是针对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措施,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了平稳运营。

  回顾一年来,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很多,但是中小企业取得的成绩也不小,谋求科学发展,重视质量、品牌和创新成为中小企业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为,调结构、转方式的力度明显加大,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和“专、精、特、新”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

  本报今天推出年终回眸·中小企业篇,剖析一年来国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取得的积极成效。

  资金短缺、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劳动力成本上涨……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小企业既要面对生产经营的压力,又要面对调整结构的压力,特别是在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企业出口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小企业要想逆风飞扬,就应在促进发展中解决困难和问题,提高自身素质,再上新台阶。

  面对困难,国家及时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对小微企业减半征税,有针对性地提供信贷支持,有效地帮助企业实现平稳运营,逆风飞扬,成为2011年一大经济景观。

  “融资难”逐步缓解

  【现状分析】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各国都存在的世界性难题。央行最近的一次调查显示,流动性趋紧的融资环境,加之中小企业自身的缺陷,使得中小企业资金趋紧,问题相对突出。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企业订单增长下滑,销售增速普遍下降,库存积压增多,资金周转放慢,资金压力增大。同时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而中小企业的迅速增长、转型升级,也进一步加大了资金需求。

  但总体来看,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基本正常,当前并没有出现由于资金收紧导致企业异常、倒闭数增加。

  【行动与成效】

  今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连续三年实现了小企业信贷增速、信贷增量“两个不低于”的目标。

  截至今年10月末,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大型企业贷款高5.8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2万亿元,同比增长23.4%,增速分别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11.4个和9.7个百分点。

  同时,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得到快速发展。截至今年10月末,小型银行、城乡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同比增速高于大中型银行5.1个百分点。小额贷款公司达到3948家,贷款余额达347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114.3%。

  2010年,工信部与财政部安排中小企业担保服务补助资金14亿元,支持540家担保机构,为8万户中小企业提供4200亿元贷款担保。

  一些地方企业主跑路的现象得到控制,没有出现蔓延之势,实体经济仍处在正常增长区间。

  财税支持多措并举

  【现状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总数大约为1100万家,而与金融机构有融资业务往来的只有不到100万家。在这种情况下,财税政策要比支持融资的政策具有更广泛的惠及面。

  近年来,“减税”一直是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调整的主基调。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但是,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还面临着税负过重的问题,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高于国民收入。财政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仍显不够,税收方面的减免仍具有较大潜力。

  【行动与成效】

  6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并印发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在资金扶持方面,中央财政预算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安排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资金规模由最初的10亿元增至今年的128.7亿元,增长11.9倍。最近三年累计安排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356亿元。

  在税收政策方面,对小型微利企业实行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连续上调部分劳动密集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对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由6%和4%统一降至3%;对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中小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享受抵扣所得税政策;实施鼓励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