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技
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八成
8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的每一次提高,都与主要作物产量的提升和关键技术推广有关。
数据显示,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为实现粮食“八连增”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今年全国粮食11424亿斤总产量中,三大粮食作物总产量超过1万亿斤,三大粮食作物共增产445亿斤,约占全年粮食增量的90.1%。
在以三大作物为主的粮食生产中,科技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国家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启动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我国粮食“八连增”的过程就是适用增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增加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到位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可在10%以上。2011年,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425.4亿斤,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
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我国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3年的32.5%提高到2011年的54.5%,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劳动强度较大的环节机械化取得重大突破。各级农机部门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技术,提高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的质量。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提早做好物资、资金和技术准备,大力推广播后镇压、浇越冬水、一喷三防等防灾稳产技术。2005年黄淮麦区干热风、2006年北方冬麦区冬前旺长、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2009年北方冬麦区特大干旱、2010年北方地区持续低温,都做到了有力有效的科学防灾,赢得了抗灾夺丰收的主动权。
机 制
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长效机制开始形成
纵观这几年的粮食生产,已经形成了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合力,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开始形成。
抓住主产区,就抓住了粮食稳定发展的大头。今年,河南省粮食总产已连续6年超过千亿斤,黑龙江省连续两年粮食总产超千亿斤,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15个省份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这8年,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对粮食贡献率均超过90%,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升至76%。今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粮食增产量占到全国增产总量的56%。
根据农业部最近公布的数据,今年全国31个省份中有29个省份不同程度增产,其中山西、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粮食产量也创历史新高,这表明在粮食“八连增”的过程中,不仅主产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非主产区的干劲也被激励起来了。
通过集约资源、集成技术、集中力量,集成展示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粮食高产创建这一机制创新成为推动粮食“八连增”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平均亩产535.5公斤,比所在县平均亩产高142.5公斤;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亩产比所在县高122.1公斤。2011年首次在全国开展高产创建整县整乡整建制推进试点,整合项目资金,集成推广技术,示范带动作用更为突出。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新增千亿斤粮食能力建设、旱作农业、保护性耕作等一批新的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重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加速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夯实了重要物质基础。
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近年来,合作社日渐成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黑龙江肇东市五里明现代农业示范区经营耕地7万亩,涉及农户2300户,建立了2个农机合作社、5个玉米种植合作社和1个米业合作社。通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配套,示范区粮食单产由67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以上,农民收入由4500元增加到9200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看到粮食生产基础仍比较薄弱,粮食安全仍需警钟长鸣。只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改善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从容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