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者“用脚投票”倒逼企业转型(3)
警惕“脱实向虚”: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应共谋“转型”
用工荒愈演愈烈,是对实体经济的重大考验。近年来,一些处境不佳而又不图进取的制造业企业为了“趋利避害”,干脆任由工人流失甚至企业倒闭,而将资金投入房地产、民间金融等领域赚“快钱”。一旦此类现象过度膨胀,将造成产业空心化,后果严重。专家提醒,面对用工荒,要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
上海中技桩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静刚说,中国经济应该让所有民营企业、实体企业都充满信心,要抵制诱惑,专注实体经济搞创新。他说:“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也有吸引劳动力的巨大潜力。”
在混凝土预制桩业这样一个相对冷门的传统产业领域中,中技多年坚持创新,目前已拥有“预应力高强混凝土方桩及其制造方法和成型模具”等84项专利技术,并参与制订了多个国家行业标准,还连续3年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使中技在五六年间的产值和利润经历了上百倍的增长,并在劳动力市场上一直占据主动权。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呼吁,要营造、完善适合产业转型的市场和制度环境,比如要放开对民营企业的准入限制、引导更多民间资本进入新兴领域,要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提供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要加快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更多企业减轻税负等。
另一方面,要加快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优化。当下“新工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技术工人总体短缺。人社部去年三季度对103个城市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显示,虽然总体上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但是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中级工、初级工的求人倍率(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在1.4-1.7之间,技能人才的不足十分突出。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已开始减缓,并预计在2015年后转为负增长。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人口红利也在逐渐消失。中国社科院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主任都阳说,需开发人口的“二次红利”,将重心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政府应切实加大对务工者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以弥补“用工荒”情形下劳动者数量的不足,并通过制度改革促使其真正融入城市,从而从根本上为经济转型提供劳动力保障。(记者:徐寿松、李柯勇、何欣荣、叶锋、黄深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