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调整很多华而不实之处

2011年03月07日 15:45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博南楼檐口、斗拱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卢毅然 文/摄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新国博……”

  3月4日,在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西入口外,一位和父母在此驻足留影的小朋友兴奋地唱起自己重新“填词”的《我爱北京天安门》。

  此前的3月1日,以“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复展仪式”的隆重举行为标志,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的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宣告竣工,以《复兴之路》复展开始的一系列重要展览将在3、4月间陆续推出,闭馆4年多的国博正式进入重新开馆试运行。

  正值“两会”期间,国博和人民大会堂这对默默相守了半个多世纪的“孪生兄弟”在彩旗飘扬下神采奕奕。站在天安门广场、长安街、前门等处的人们从各个角度仔细地端详着这座“久违”了的经典建筑——如今全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的新风采;走进新国博的观众,更为其内部大气、典雅、庄重而不失亲和力的风格而惊叹。

  尽管3月17日之前只对团体观众开放,连日来,从两会代表、委员,媒体记者到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在新国博内外仍络绎不绝。自有“门路”的本报记者则避开喧闹的人群深入国博,寻找到改扩建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听他们讲述、解读这一宏伟而艰辛的工程背后的方方面面。

  新国博“长高长壮了”—— 天安门广场的“双肩”终于齐了

  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如果对国博改扩建工程的重大意义不甚了解的话,一个很直接的感兴趣的问题就是:既然叫改扩建工程,那到底改了什么?扩了什么?

  位于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东侧的国博(前身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和位于西侧的人民大会堂是上世纪50年代末首都“十大建筑”中位置最特殊、显要的两座。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安门广场地区的规划和建设遵循两侧对称布局、风格统一又各具特色的原则。然而,北、南主楼分属“两馆”,中间为庭院式结构的“革历博”在建筑高度、面积和体量上与人民大会堂都有一定差距,正如周恩来总理当年所说,使天安门广场两侧建筑呈现“一肩高、一肩低”的格局。

  这样的格局在50年后终于改变了。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表示,此次改扩建充分考虑到原建筑已在公众中形成的特定印象,因此在方案设计时非常注重与原建筑风格的一致性。有机嵌入老建筑之中的新建筑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两轴一区”的建筑特点。

  在尊重、延续历史风格,保持西、北、南三面外立面结构、视感不变的基础上,新国博对老国博原有的6.5万平方米建筑进行了改、扩建,具体地说就是“长壮了”,也“长高了”:对保留下来的3.5万平方米建筑(主要是北、南楼和西入口)进行结构加固和改建,其中南北两楼由三层结构内部改造为五层;拆除中间庭院的原有3万平方米建筑,向东、向下扩展,新建15.69万平方米的新馆建筑。新国博建筑的南北向长度不变,还是330米;东西向宽度向东扩展50米,由150米增加到200米。这样,新国博改扩建后建筑面积达到19.19万平方米,占地面积由5万平方米增加到7万平方米左右,建筑主体外观高度也形成26米、34米、42米左右三个层次,最高处达到42.5米。这就与人民大会堂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高46.5米的体量和高度大致相当了。

  “新馆就像是从老馆建筑的怀抱里长出来的一样。”国家博物馆副馆长、改扩建工程办公室主任都海江充满感情地对记者表示。在中央“四个相称”(“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的要求下,在中央领导和文化部的高度重视与指导、支持下,国博提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建设目标,令工程管理者和建设者欣慰的是,国博改扩建工程的实施和最后完成过程实现了“三个和谐”——新馆与老馆的和谐、建筑自身功能布局的和谐、整个建筑与周边地区环境的和谐。

  中国风格 淋漓尽致—— 从建筑结构到装修细节处处显匠心

  进入新国博,你除了会为其恢宏大气的建筑氛围惊叹,更会时时处处领受到一种中国文化的整体风格和细节表现的感染。

  3月2日上午,徐悲鸿先生遗孀、88岁高龄的廖静文老人来到新国博,在中央大厅入口上方以徐悲鸿国画名作为原本,由雕塑家曾成钢用花岗岩创作的大型浮雕《愚公移山》前久久凝望,并与国博领导、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廖老对浮雕忠实再现原作精髓的艺术再创作,对国博建筑的文化艺术氛围赞不绝口……我都感动得哭了。”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办公室副主任盛永波对记者说。

  《愚公移山》浮雕正好位于“两轴”的交合处。“两轴”,是指由长近300米的“艺术长廊”构成的南北轴线和由西大厅、中央大厅、东大厅串连而成的200米长的东西轴线。“两轴”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之美。长36米,高12米,由432块一米见方的花岗石组成的《愚公移山》,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室内石雕作品。而这块凝聚名家名作和中国文化精神的浮雕并不在原来的设计方案里,其由来正是国博馆方在改扩建过程中特别是在精装修阶段对原设计方案进行反复琢磨、细化,从体现中国文化元素角度进行思考、创新的结果。

  正如我们所知,2004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德国GMP公司设计联合体的“4号方案”成为国博改扩建工程中标方案。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方案后来经过反复论证、修改、补充,“十易其稿”,才形成2006年12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中国设计元素在正式设计方案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最显著的改动就是:原“4号方案”中玻璃结构的“飘顶”被延续老国博原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金属仿琉璃檐口、斗拱、藻井屋顶所取代了。

  据都海江副馆长介绍,为了在建筑结构上充分表现中国文化特色,馆方作为业主,与工程设计方、管理公司、施工方积极协调、交涉,做了大量工作。比如为了设计檐口斗拱结构,专门在京郊石景山找了块地按一比一的比例做了26米高的斗拱模型,经领导、专家论证后才确定方案。从对对称轴线的重视,到整个内装修统一协调的三色色调,到楠木、砖、石、青铜四个贵宾厅的创意,“每一个实施方案的确定,都饱含着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对博物馆的理解、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风格,在新国博建筑中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安全实用 经济美观—— 博物馆功能的实现被放在首位

  “两轴一区”中的 “一区”,是指在新国博地下一层形成了由国博剧场、学术报告厅(兼作数码影院)、电视演播室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这一区域大大拓宽了博物馆的业务空间。

  从地下二层的可容纳120万件以上文物的现代化文物库,到 “负6米(标高)” 地下一层的“古代中国”陈列近万平方米展厅(由十个展厅组成)和“一区”、600多车位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到地面的6米、13.5米、21米(标高)各展厅(700至2000平方米的展厅总数达49个),再到两头的办公区、服务区等等,国博新馆建筑结构清晰,布局合理,有着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和功能设置。

  “建筑的结构和装修都是为博物馆功能的实现服务的。”都海江介绍,以确保文物安全、方便观众参观为原则,国博内装修确定了“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八字方针,“文物搬运有专用的通道。参观服务处处体现以人为本,观众在国博绝不会有‘逛迷宫’的感觉”。

  “她就像一个典雅大方又耐细看的姑娘,而不是浓妆艳抹、华而不实的‘花瓶’。”都海江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国博在装修过程中放弃、调整了很多华而不实的“东东”。比如地板采用哑光而不用看着铮亮实际因反光影响展览效果的抛光地板,楼梯扶手放弃现在通用的金属材质而选用传统、朴实却感觉舒服的木材质等。“我们所用的设备,尽量采用国产的高质量产品。55部电梯,除3部观光电梯用的是进口产品外,其余全是国产的。”

  除了“复兴之路”复展外,记者在现场看到,国博新馆的其他展览的布展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一些装修、设备调试的扫尾工作也还在紧张进行中。作为“十一五”我国最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的决策和建设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其在努力实践建设中国博物馆乃至整个文化设施建设的示范工程、优质工程和绿色工程方面还有哪些值得关注和总结的方面?记者对新国博的探访和深度解读还将继续,请读者静待续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