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养兼施,创建香山慈幼院
1917年,京畿水灾的时候,熊希龄曾经在北京牵头成立了两所慈幼局,当时叫慈幼局,作为收养灾区难童的一个过渡机构。水灾之后,慈幼局里还有200多个儿童没有人认领,熊希龄决定要办一个长期性的孤儿学校,对这些孤贫儿童进行收养和教育。当时北京城没有合适的地点,几经波折,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就和前清皇室内务府协商把已经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即双清别墅)拨出,供熊希龄办香山慈幼院来使用。
熊希龄的慈幼院最初只设了男校和女校,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26年他就拥有一个总院、五个分院,总院是香山慈幼院,分院就是包括萌养院,就是幼儿教育,还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和职业教育,就是几个分支,我们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幼儿教育,到小学、中学、师范和职业教育。慈幼院的目标是培养健全爱国的国民,由于慈幼院拥有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比较优秀的师资和比较完善的设施,所以香山慈幼院很快就成为誉满全国的一个最优秀的慈善教育机构。
与其他学校相比,慈幼院是教养兼施,不仅仅教育,而且对这些孤贫儿童也是收养。熊希龄的慈幼院有健全完整的教育系统,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要连为一体,其实今天我们也是很注重这一点的,各项工作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展开的。熊希龄的慈幼院始终强调以下几个方针:
他特别注重职业教育,是注重实际训练,注重儿童社会化习惯的养成,注重儿童才能的培养。
为了能够让这些孤贫儿童享受到母爱和家庭温暖,熊希龄创建了小家庭式的教育模式,而不是几百人甚至上千人集中到一起,而是小班教学,小家庭式的那种教育模式,而这个小家庭教育模式比1949年奥地利的世界第一所国际SOS儿童村早了十几年。香山慈幼院从1919年破土动工建设到1920年正式开园,一直到1949年结束,办了30年,先后培养学生六千多人,大部分都成为国家和社会各个行业的有用人才,因此说,香山慈幼院在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
1931年8月,熊希龄妻子朱其慧因为脑溢血而去世了,为了纪念他的亡妻,他就在1932年10月,就是朱其慧逝世的第二年宣布捐出全部家产,创办儿童幸福公益事业。根据当时他的全部捐产目录进行统计,这笔巨款,他所捐献出来的全部财产总计折合大洋27万,还有白银6万多,这不仅仅在当时,在今天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献出来的人也是很少有的。
■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熊希龄退出政界之后,他在经办慈善教育事业的同时,其实他是一位一直非常同情共产党人、追求进步的人士,有最重要的两个事情为证:一个是援助深陷绝境的留法勤工俭学的女学生,再一个就是冒险保护李大钊的亲属,下面说说第一件事。
1921年9月,蔡和森、陈毅、李立三等一百多位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北洋政府,被法国的当局遣送回国,当时留下的有一些女同学,比如说蔡畅等人,她们在法国一时找不到工作,完全断了生活来源,忍饥挨饿、度日如年。怎么办呢?无奈中她们给当时已经回到上海的向警予写信陈述困境、请求援助,而向警予这个时候马上要生孩子了,而且当时她身上有病,病魔缠身,她最后找到湖南同乡熊希龄先生。当时他们赴法勤工俭学的时候,不少人就是通过熊希龄筹措钱款才得以成行的,熊希龄听完向警予的陈述马上答应要帮助,亲自去办理。政府由于熊希龄的声望,当即拨款十万元用来紧急援助和救济这些留法勤工俭学的女学生,使她们得以顺利渡过难关,后来在熊希龄的积极干预下,这些留法勤工俭学的女学生回了国,生活困难问题才得到彻底解决了。
熊希龄的抗日救亡活动,是指慈善教育、慈善救济这一方面的举措。每天早晨的晨会上,他经常给学生介绍国内外大事,面对日寇的侵略,他更是教育学生们要“与国家共兴衰,与民族共命运”,同时他还亲身积极地投身抗日洪流当中,在“九·一八事变”之后,熊希龄致电张学良和冯玉祥诸位将领,呼吁并表明他的态度,坚持抗日。在1933年的时候,日军侵占热河承德之后进犯长城,我们当时称为“长城抗战”,之后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熊希龄亲自带着他的女儿熊芷,还有一部分师生组成救护队,奔赴前线古北口到那些地方去协助救护伤兵。接着“淞沪抗战”爆发时,熊希龄与夫人毛彦文当时住在上海的住处距离战场最近的时候不到一千米,他以老病之躯率领着上海红十字会会员,和毛彦文日夜穿行于伤兵和难民之间,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然后从事救护工作达到了三个多月,设了临时医院4所,难民收容所8所,救出伤兵6000余人,收容难民15万人。另外他还与湖南同乡会救出难民1000余人,出资遣送他们回到家乡有5000多人。在这个时期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国难当头,迫在眉梢”,然后说“国若能救,虽死犹荣”,所以我们能够看出来他的这种决心和这种精神。
到了1937年11月、12月之后,上海和南京陆续地陷入日寇手中,熊希龄没办法只好和夫人毛彦文于12月16日乘船离开上海到香港,准备一边躲避战火,一边为难民伤兵募捐。16日出发,18日到香港的时候,因为劳累和起居不适,身体开始出现问题,最终是在1937年12月25日突发脑溢血而逝世,享年68岁。熊希龄就这样抛下他未竞的事业——慈善教育事业,抛下一千多个嗷嗷待哺的香山慈幼院的学生、孤贫儿童走了。一直到了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毛彦文从上海去了台湾,慈幼院就由副院长雷动和理事长雷洁琼移交给了北京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