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年至589年
教科书文物:
黄釉乐舞图瓷扁瓶
与强盛的汉唐相比,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并不显眼,但却能从中发现不少“起源”。比如这件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黄釉乐舞图瓷扁瓶,两面均绘制有同样的胡人乐舞图像。
通过舞蹈者与伴奏者的形象、服饰等细节,可以判断出这些人物是西域胡人,来自当时的石国,即现在中亚塔什干地区。另外,这舞蹈的动作就是后来盛行于大唐王朝的宫廷舞蹈——“胡腾舞”。
隋唐五代时期:
公元581年至916年
教科书文物:三彩女坐俑
提到唐朝的文物,唐三彩无疑是闪亮的一笔。这种本来作为冥器,即陪葬品的物件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
而这件三彩女坐俑虽然不及唐三彩马等形象深入人心,却再现了椅子的前身。专家介绍,三彩女俑穿袒胸窄袖衫,下着长裙,披肩绕肩而垂下,衣饰华丽,是唐代年轻贵妇形象。女佣坐在一个细腰圆凳上,反映了到唐朝,人们逐渐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而坐。唐代凳子的形式主要有月牙形、细腰圆形和长条形。椅子在唐朝被称作“绳床”,主要在寺院中使用,四足着地,有靠背和两侧扶手,比较宽敞,便于僧人盘腿而坐。后来,绳床又被称作倚床,到了中唐以后,椅子的名称才正式出现。
辽宋夏金元时期:
公元916年至1368年
教科书文物:铜壶滴漏
作为古代计时工具,这件造于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的铜壶滴漏,是现存最早的复式漏壶。整件文物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组成。日壶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月壶高58.5厘米、口径54.5厘米、底径53厘米,星壶高55.4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受水壶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通高264.4厘米。
其工作原理是,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之水滴入受水壶。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
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至1911年
教科书文物:
明神宗孝靖太后凤冠
在明代,厚葬之风盛行。定陵是神宗万历皇帝的陵墓,墓中埋葬神宗和他的两位皇后,孝端和孝靖皇后。该墓出土文物达2780件,其中有凤冠3件。
其实所谓凤冠,是皇后接受册封、参加朝会时候佩戴的礼帽。此次展出的这件凤冠是用漆竹扎成帽胎,面料以丝帛制成,前部装饰有9条金龙,有8只点翠金凤,后部也有一金凤,共9龙9凤。据统计,这顶豪华的帽子上,仅红宝石就镶嵌了百余颗,珍珠5000余粒。
解读展览
《古代中国》展有三怪
绕着古代中国展厅参观一圈,仿佛重温了一遍华夏文明史。然而记者在参观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有趣儿的“怪事儿”,值得观众在参观中留意。
展厅有个“空展柜”
在秦汉时期的展区,众多展品丰富的展柜中,一个“空展柜”鹤立其间,颇为显眼。走到展柜半米附近,才发现原来这个柜里悬挂着一枚金医针,通体细长,柄端方形,针身圆形,柄上端有小孔。
“针灸是中国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独创的一种治病方法。金医针的发现,为研究古代针灸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专家介绍,这枚医针出土于河北刘胜墓。当初共出土4枚,均比现在常用的医针略粗。
仿品比真品受欢迎
此次展览主打“真迹”,只有少数标注有复制品字样。然而一件“仿品”的关注度甚至高于部分国宝。这就是唐昭陵的六骏图复制品。
唐昭陵是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六骏图则是在石板上描绘了六匹骏马的状态。
专家介绍,“六骏”是李世民经常乘骑的六匹战马,它们既象征唐太宗所经历的最主要六大战役,同时也是表彰他在唐王朝创建过程中立下的赫赫战功。目前,六骏中的两骏,于1918年被古董商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
最上镜的是面背景墙
在展厅中,两尊秦始皇兵马俑被摆放在一面背景墙前,墙面上描绘了兵马俑坑内千军万马的状况。不少进入展厅的摄影记者都将“长枪短炮”瞄准在此。一位记者说:“由于布置巧妙,照出来的照片仿佛真的置身于西安兵马俑群中,显得很恢宏。”
另外,在展厅中不少展品的布置都很巧妙。比如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被摆放在一个阶梯上,演示着计时过程。
本报记者 刘冕
本报记者 李继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