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曹甸战役只是皖南事变爆发的导火线。有的学者将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看作是对曹甸战役的报复性行动,而没有看到韩德勤对苏中新四军主动进攻在先,曹甸战役在后,这是因果倒置。“提示案”提出后,汤恩伯、李品仙所部13个师压向淮北、皖东根据地,东北军第120师霍守义部已进抵苏北,桂军第138师也过淮南铁路。面对国民党军各路步步进逼,特别是霍部如与韩德勤会合,则对苏北根据地造成极大威胁。面对如此危局,打韩德勤部是苏北新四军不得已而为之的。而且明确要求部队只打曹甸,不打韩德勤盘踞的兴化,意在团结韩德勤继续抗日。苏北新四军这种做法有理、有利、有节,是应该被今人所理解的。当时蒋介石调动军队,企图将新四军全部压到长江以南,割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先“剿”灭新四军。而中共针锋相对地采取了措施,结果新四军江北部队是越“剿”越多,不但没有被压迫南下,其苏南主力反而北上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不但没有被割断,反而联系得更紧了。对新四军江北部队,蒋介石重兵压境,但一下子又难以得逞,只好选择势孤力单的新四军皖南部队,作为首先“剿”灭的对象。他们分析江南新四军的情况后,认为:“陈粟似海滨之鱼,稍纵即逝;叶项乃瓮中之鳖,手到擒来”。为达到“全歼”新四军皖南部队的目的,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心策划。早在1940年4月2日,顾祝同就电告蒋介石:已制订了对新四军皖南部队“必要时拟断予以制裁”的三条措施,准备用1个师又2个团的兵力“捣毁扑灭其泾县附近根据地为主目的,并牵制其北渡,钳制其活动”。4月5日,蒋介石复电顾祝同:“查所拟三项办法尚属可行,仰切实督令遵照”。可见其剿灭皖南新四军的阴谋布置之早,只是由于时机不成熟和兵力不够用,才未及早下手。7月25日,顾祝同部署“制裁”新四军的计划,并电告蒋介石。12月10日,蒋介石密电顾祝同:“对江南匪部,应按照前定计划,妥为部署”,届时“应立即将其解决,勿再宽容”。为加强“围剿”行动的组织指挥,蒋介石、顾祝同专门将反共积极、指挥能力较强的上官云相由江西临川选调到皖南,代替川军系统、能力较弱的第23集团军总司令唐式遵,担任总指挥。同时抽调大批部队,增加“围剿”兵力。命令已在皖南的第52、第108、第144师及新编第7师第2旅“仅留少数的一部对日军监视守备,抽出主力准备对新四军作战”,又从苏南、浙东、赣东抽出装备较好、战斗力较强的第40、第79、第146师开进皖南,密令李品仙:“唯江南之匪,由三战区实施进剿,其必向江北无为一带渡江”,第48军“应准备以主力阻止其渡江,应逐步肃清江北之匪军为要”。企图在长江两岸南北配合、东西夹击,将皖南新四军一网打尽。他们为开脱罪责,事先制造反动舆论,散布谣言:“新四军北移是假,准备要实行三山计划是真”;“假如现在竟有一个军队不服从统帅的命令”,“那就是破坏抗战,危害国家”,等等。为麻痹新四军,他们还经常发电报给新四军“嘉勉鼓励”,假惺惺答应催请经费粮秣,还故意让新四军先行的勤杂人员和部分物资安然东移北渡。12月29日,上官云相在安徽省宁国县万福村召开军事会议,确定了具体进“剿”部署:以第52、第108师为右翼军,展开于新四军驻地东侧的南陵、泾县、永济桥、丁家渡之线,向戴家会、三里店、汀潭进攻,尔后向繁昌方面追击;以第40、第144师和新编第7师第2旅为左翼军,展开于新四军驻地南侧和西侧的湾滩、茂林村、苏口、包村、乔木湾、钱家桥、丫山镇之线,向云岭、何家湾、沙土角进攻,尔后与右翼军协同,向长江南岸的旧县、荻港、坝埂头方面追击;以第79师于太平、石埭之间,以第62师于榔桥、三溪之间,阻止新四军南进;以第88军、忠义救国军、第63师、独立第33旅等部署于苏皖边郎溪地区,切断皖南与苏南的联系,阻止新四军皖南部队东进和苏南部队西援。又指定第146师等二线部队,须能随时立即出动,以便追“剿”与应援。此部署极其周密,部队距指定部署位置都不远,可以看出这绝不是临时的计划,而是长期精心运筹谋划的结果。企图很明显,首先对新四军皖南部队构成东、南、西三面包围,尔后向北推进,将其压缩至长江边上,利用日军封锁长江和李品仙部在江北守株待兔,将新四军江南部队一举歼灭在沿江两岸。
以上事实充分证明,国民党是制造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制造皖南事变,只是其实施限共、灭共计划的一部分。他们不是不想在其他地方也制造大的事变,只是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具备,才未得逞。从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来,蒋介石从来没有对中共发善心,而是一直把它视为威胁其统治的最大敌人。他曾公然向王明表示过:“我的责任是将共产党合并国民党成一个组织……此事乃我的生死问题,此目的如达不到,我死了心也不安,抗战胜利了也没有什么意义”。曹甸战役只是催化剂而已,给蒋介石已完成包围部署后,迅即消灭皖南新四军以一个口实。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