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嫁接促经济新增长 联姻制造业化平凡为神奇(2)

2011年10月28日 03:37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二、山东台儿庄,资源型城市向文化产业城市的华丽转身

  在杭州和成都,无论是外来游人,还是本地市民,都能真切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文化点石成金,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现在成都已把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从以往的15万元增加到了1000万元。对于文化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贡献,中央早就指出,对具有产业和市场潜力、具备经营条件的传统文化资源,要鼓励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运用市场和产业的手段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和发展旅游业紧密结合,开发文化产品,拓展服务项目,在与产业和市场的结合中增强生机、焕发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山东台儿庄,也通过对文化手段巧妙运用,初步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向文化产业城市的转型。

  今年,在山东枣庄诞生了一个奇迹,仅仅建成40%的台儿庄古城,竟然吸引了200多万游客。

  历史上的台儿庄曾经是一座名城,明清时更是繁盛一方,被乾隆皇帝称为“天下第一庄 ”。但是这座美丽的古城却毁于1938年台儿庄大战的炮火。台儿庄大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也曾宣布要重建台儿庄古城,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成了镜花水月。2008年,在纪念台儿庄大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上,枣庄市正式宣布,启动台儿庄古城重建工作。3年过去了,当初投资的4亿元启动资金已经变成了153亿元的净资产,增值38倍;3年里,给当地创造了8万就业岗位;3年来,它还使枣庄市的民营经济活跃度,从倒数第一跃升为全省第二。

  走进台儿庄古城,依托2700年历史的大运河文化打造的北方水乡,让附近500公里范围内的游客实现了低成本的水乡游;独一无二的、70年前台儿庄大战留下的53处二战遗址让游客充满了民族自豪感;而根据历史照片和视频画面恢复的6600座八种风格的明清建筑仿佛让游客重新回到那个年代。古城内,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百种手工工艺,都赋予它强烈的文化内涵。

  陈伟市长告诉记者,用巨资打造古城并不是头脑发热,一方面,中华民族抗击外辱的二战遗迹需要无条件保护。另一方面,巨资打造台儿庄古城,也是为了帮助14万市民完成就业,此外枣庄的支柱产业——煤炭,20年后将全部采完,到时还将有10万市民下岗。面对20多万的就业压力,台儿庄一方面要发展经济,另一方面要富民就业。

  权衡枣庄各种资源,出路最终锁定在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枣庄叫停了将破坏全球最大二战遗迹的房地产项目,而对打造古城所需资金难题,枣庄也邀请5家煤炭企业各出10万吨煤入股,用换来的4亿元滚动开发台儿庄古城,当全国顶尖的30多支古建队伍精心打造的手工版古城初具规模后,规划的百种工艺、百座博物馆、百种业态开始进入。

  现在这座可以用放大镜看的手工版古城,丰富的建筑、文化形态,不仅让游客有了亲近历史的感觉,它也吸引了文汇报、远东出版社等文化单位投资入驻。那座460万元建成的万家大院,在以每年60万元的租金租给客商后,客商又投入1000万元进行装修,每年的盈利达到200多万元。伴随着大量游客的到来,那里的资产也迅速升值。台儿庄古城管委会主任王广部告诉记者,去年的租金是2600块钱,前段时间整个拍卖的价格达到了每平方米三万块。

  随着土地升值,游客门票收入,文化企业的入驻,枣庄在没有一分钱投入、没有一分钱贷款的情况下,初步实现了由主要依赖煤炭向依靠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型。而目前,在台儿庄古城还没有全部建成的情况下,200多万游客已经给当地经济带来巨大活力,会议、饭店、农家乐、出租车、文化产品、演出等产业都开始呈现出繁荣景象,就连这里的咸鸭蛋都卖到2元钱一个。百姓们也不再为煤炭资源即将枯竭而担心失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