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群“低调”的手工艺者——在不受关注的小作坊里,总是低着头,调试着一件件乐器。经过他们之手的乐器,再交到演奏者手中,才有更多美妙音乐传递给爱乐人——
乐器“郎中”
摄影撰文/本报记者 叶辰亮 戴焱淼
岁末正是演出旺季,各家乐团的新年音乐会轮番登台,一件件精巧乐器在演奏者手中幻化出美妙乐曲。
在李秋民眼中,这些乐器就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管子和按键的结合体,每个部件的位置、松紧度都有严格的标准。当乐手们在研究强音弱音、升调降调的时候,他正专注于按键的拆解、气孔的清理、活塞的调整……他,是一名“隐藏”在乐手身后的乐器“郎中”。
35岁的李秋民修了十几年的管乐器。这几年,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乐器“郎中”一起,将最初的乐器维修作坊扩展成笛子制造工厂。当然,乐器“郎中”也有“科别”之分,他们属于“管乐科”。不管是维修还是制作,与这些发声的“管子”打交道是一项既“小众”又独特的手艺活。
纯手工日益珍贵
李秋民的手工乐器工坊,就在闵行区沁春路一处安静的小厂房里。工坊虽小,在业内已小有名气。在他的家乡厦门,全新的分厂也已准备妥当。
走进厂房拾级而上至二楼,百余平米的工房内,既无悠扬乐声,亦无机械轰鸣,只有点焊时焊材融化的细微“嗤嗤”声。几位技师在各自的工作台前忙碌,点焊、打磨、抛光、装配……不时有几声语速颇快的闽南语在空气中滑过。一切不紧不慢,张弛有度。
工作台上,台灯将整个台面照亮。台面左侧,一架马达带动打磨机飞快转动,随着轻微的吱吱声,一片纯银的短笛连接件边缘被打磨光滑;台面右侧,前方四格塑料槽里分别放着等待装配的连接件、音键、轴套、按键垫。台下的抽屉中,各种用来装配短笛的改锥、镊子分层摆放。台面前方,四根竖起的管材上,分别套着一根已经开好音孔的笛管,静静等待着技师将音键、轴套安装到位。
一支短笛从毛胚的笛管通过焊接、装配、抛光、电镀等多道工序,才能成为演奏者手中闪亮夺目的乐器,吹奏出空灵的乐曲。
一名熟练的技师制作一支手工短笛,大概需要一周时间,而一名普通工人经过培养成为一名技师,起码需要一年时间。在他们手中,仍坚持着每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这些不同于流水线生产的纯手工制品,更显特别,也日益珍贵。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