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形象经历不断改造 体现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变迁(2)
2012年01月21日 11:52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白玉双龙双螭纹勾搭(明,公元1368~1644年,1962年北京市密云董各庄清乾隆皇子墓出土)
纽带:
“龙的传人”的共同信仰
自古以来,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与龙的关系甚为密切,龙的形象装饰了人们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龙的精神散播中华大地——包括建筑装饰、锦衣华服、文房雅具等。比如,此次展出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出土的明代雕龙纹望柱头、乾隆皇子墓出土的明代白玉双龙双螭纹勾搭、明代青玉乳丁纹双龙耳杯等。
明清对龙的造型有严格的程式化规定,随着皇权与龙的结合,各种庙堂器用服饰越发需要龙的形象,因此民间工匠从理念上逐步扩大龙的含义,大量“龙子”涌现,使日渐程式化的龙形象增加了新的内容,也就有了“龙生九子”的说法,但关于龙子数量及其排序众说纷纭。龙子形象多样,因各自怪癖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功能。
中国的文明起源本是多元的,多种龙的形象经过历史的不断加工、深化,汇为一种样貌,进而成为中国人的共同信仰,龙的形象承载了中华民族由古至今的太多期许,作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偶像,其肩负着矫健、灵动、神通等特征,更是中华大地希望的寄托。龙的形象由抽象到清晰,并最终定格为龙这一图形,是民族交流、融合,逐渐形成的意识形态所达到的共识,体现着中华文明多元而统一的风貌,是每一个中国人——龙的传人,在天涯海角的精神归宿。
【编辑: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