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鹰:韩寒要破解质疑 需要越过“三重坑”(2)
二号坑:“抄书装逼”――“天才韩寒”的成功之道
无论从“文学天才韩寒”成名时“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和诸多文学评论家对韩寒的“惊奇”和“赞赏”,还是从今天诸多卫护“文学天才韩寒”人士的言论,都可以看到,韩寒的“文学天才”的最重要的“表象”就是在他在《三重门》和《杯中窥人》中展示了一个16岁(17岁)少年不能可能具有的文化、文学修养和学识,用曹文轩先生的话说“他(韩寒)的早熟、早慧,使我感到惊奇,甚至感到不可思议”,用质疑者张放的话说,“其实《三重门》作者对上述知识的使用上,用‘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形容更为恰当。也就是说,作者绝对不是表层意义上地、像高一生那样地泛泛地了解上述知识面里的知识,并非为了秀而秀。正相反,作者的知识储备,显然还远不仅止于此。更大胆一点说,是有着更宽泛的阅读量的,像拿小水杯从一个大桶里舀水一样自如。也正如此,才会给人一种作者是成年人的判断。”张放先生表达了质疑者的共识:这对于优秀的文学创作少年尚且不可能,何况对于一个因包括语文在内7科不及格而退学的高中肆业生?
但是韩寒回应说:“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很多,我有一个小本子,记下了很多可以引用的地方,用在文章里和第一本小说《三重门》里,这也是当时为什么很多教授大为震惊,觉得我旁征博引,其实我只是有多少存款花多少钱而已。少年总是特别希望自己是老成的和高深的,就好比以前有一个傻逼给我女朋友写英语情书,我居然没看懂,因为把爱情说成‘love’总是太肤浅了,讲成‘affection’自然显得有文化。《杯中窥人》也是这样一篇文章。在2005年之后的很多采访里,我已经反思并嘲笑自己说,那是一篇很装逼的文章,《三重门》是一本很装逼的书。”(韩寒: 《正常文章一篇》)
作为呼应,韩寒的经纪人、出版人路金波也发微博帮腔说:“他(韩寒)的罪过,是因为16岁时玩皮,非要模仿成人语气语话,非要摘抄大量自己并不真懂的知识。”
当方舟子们在拼命搜检、考据,试图证明这个“韩寒”不可能掌握用以支持《三重门》写作的学术、文学知识的时候,韩寒很简单的告诉读者:我只是一个为了显摆而摘抄各种书籍的“玩皮的孩子”。在韩寒向读者公开这个“抄书装逼”的坑的时候,他显然把13年前那些从《三重门》读出一个“文学天才”的“成熟”“深刻”和“智慧”的评委和批评家老师们给闪下了――这些老师们,当年不仅没有读出一个16岁少年的不懂装懂的“装逼”,而且还将其奉为“天才”,岂不比今天那些栽在这个韩寒13年前就挖下的“抄书装逼”大坑中更可悲?
但是,无论如何,当“天才韩寒”又抛出一个“我写作本是抄书装逼”,而且“有多少钱花多少”,甚至于夸口“你现在给我一本字典和一本古书,我能把我塑造成贯通中西的教授”,方舟子们对于《三重门》作者的知识能力的质疑就完全被呑蚀在这个“抄书装逼”的黑洞中――因为作者明确告诉你了,《三重门》表现的不是作者的知识学养,而是摘抄能力。质疑者如果执意要从这部“百科摘抄”的《三重门》中梳理出作者的知识谱系或考据其文化水平,无疑就是往这个“无厘头的”大坑中跳了。
然而,一个“文学天才“的成名之作不过是“非要模仿成人语气语话,非要摘抄大量自己并不真懂的知识”的产物,这个“文学天才”的神话自然就自我破灭了――天才还需要不懂装懂地显摆?也许,在给质疑者“挖”这个坑的时候,韩寒父子和路金波先生都忘记了“天才无所不能”(自然就不会有“并不真懂”)的那个一号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