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导演见证可可西里反盗猎 8月险被暴雪吞没(2)
全球放《平衡》——
欧洲沙图什市场逐渐萎缩
2011年12月在西宁,彭辉请当年野牦牛队的几名老队员到下榻的宾馆,在电脑上一起重看纪录片《平衡》。再看10多年前,自己曾经青春的面孔与身影,现已40多岁的一群老队员,个个泪流满面。
“是当年野牦牛队英勇的付出,才让濒危的藏羚羊和其他野生动物得到了保护和繁衍。”彭辉说,1992年以前,每年都有五六万人进入可可西里。而随着藏羚羊绒制品 “沙图什”(波斯语为:羊绒之王)在西方的走俏,可可西里每年至少有2.5万只藏羚羊遭到猎杀。“沙图什利益链的最高端,曾一直宣扬这种羊绒是自然脱落,是藏羚羊在换毛季节,在树上蹭掉的。”彭辉耗时3年半拍摄的《平衡》以真实的画面,戳穿了这个谎言。
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中国区负责人说,“这部片子,直接导致了欧洲藏羚羊绒制品沙图什市场的萎缩。”当年底,由科技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国际研讨会”在中国昆明召开,彭辉应组委会邀请,携带长达168分钟的《平衡》到会播放,这是《平衡》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放映。来自全球的一百多名环保人士,静静地观看着这部拷问人类良知与无奈挣扎的纪录片。当看到扎巴多杰中弹身亡,现场一片哽咽……
会后,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区负责人找到彭辉,希望向他购买《平衡》的播映权。彭辉无偿复制提供了一套光碟,送给世界自然基金会。后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负责人发邮件告诉彭辉:因为全球播放《平衡》,沙图什在欧洲的市场逐渐萎缩。再后来,《平衡》在日本播出后,不断有人打电话给彭辉,要求给野牦牛队捐款。
“我一直叫彭辉是哥哥!”陆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陆川拍了《寻枪》后,一直陷入没有好剧本的苦恼。此时,《平衡》进入他的视野。在《可可西里》一片中,他把拍摄《平衡》的导演彭辉,演变成片子里的记者尕玉,电影里的部分台词,也直接采用了《平衡》里的对话。
2004年,《可可西里》到成都做宣传,陆川恳请彭辉到电影院观看,“因为他是可可西里保护史的见证人,我觉得他对我的电影最有发言权。”“当时,我非常抗拒看这部电影。”彭辉回忆。因为,1997年-1998年间,“野牦牛队”曾因连续10个月发不出工资,个别队员悄悄卖了缴获的极少量藏羚羊皮。扎巴多杰得知后,非常恼怒,责令从队员工资中扣除。扎巴多杰去世后,有人旧话重提让野牦牛队处于舆论浪尖。“担心陆川,刻意回避西部工委,忽略野牦牛队。”
然而,陆川以诚意把彭辉“逼”进了影院。影片开头,一盗猎者敲开车窗:“你们是西部工委的吗?”之后一声枪响,盗猎者无情地枪杀了队员……看到这里,彭辉激动得双腿发抖。影片结束,彭辉给了陆川一个热情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