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字号:

上一页 "民国教材"成家长眼中"香饽饽" 揭跟风背后真相(2) 查看下一页

2012年03月11日 16:50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民国教材之一

  2

  当下教材编写者缺乏的“儿童本位”

  民国教材引起追捧的原因,不同人群的看法不尽相同。以三套老教材为桥梁,在看似断裂的当代教育与民国教育之间似乎拉起了一条线,不论是外行还是内行,都要面对同样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水准在倒退吗?

  以制度论,教材的编写自1903年以来,一直是“国定制”和“审定制”并存,而“五四”之后到1937年这段时间,则是以“审定制”为主。所谓“审定制”,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颁布的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通过自己设定的教材审定机构,对有关出版单位编辑的各类教材进行审查鉴定,审定通过后准予出版、发行、使用的一种教材编审制度。与国定制想比,这种制度无疑为教材的编写和出版留下了较大的自由空间,各种民营书店、出版社得以进入教材市场。因此,民间自编教材在这一时期空前繁荣。

  在审定制实施的前提下,民国时期教材编写唯一需要遵循的原则便是“课程标准”。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之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1923年公布了新的《课程纲要》,对不同阶段国语教学的目的性有着明确描述。其中,中学国语教学目标恰为叶圣陶制定:“使学生有自由发展思想的能力;使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使学生能做文法通顺的文字;使学生发生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小学国语的课程大纲则由吴研因拟定,其教学目标为:“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并涵养感情、德性;引起读书趣味;建立进修高深文字的良好基础;养成能达己意的发表能力。”此后,这一课程标准又经过几次修改,但到1930年代,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格局基本已定,不再有太大变化。相比之下,1986年之后中国教材编写虽然同样采用“审订制”,但审批的严格程度远超民国。

  如果说制度层面的因素是“有据可查”的话,那么民国“味儿”成形的另一要素———“氛围”,却多少有些“虚无缥缈”。不过,很多家长的感受为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在谈到为何选择这些老教材作为孩子读物时,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童趣”、“天真”等词。换言之,这批教材能够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不错的儿童读物。这种“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大概正是当下教材编写者所不具备或“不能”具备的。因为其所依托的,是民初整个中国知识界对“儿童”的重新发现和重视。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