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张艺谋:电影产业需要高票房 但不需要高泡沫 查看下一页

2012年10月29日 10:52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资料图:张艺谋。 中新社记者 李学仕 摄  

  “人生在世,都有一份作业。”坐在《经济参考报》记者对面的张艺谋,边说边指着他背后墙上的一份份“电影作业”海报:《红高粱》、《秋菊打官司》、《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山楂树之恋》、《金陵十三钗》……

  与之相伴的,还有舆论对“铁道部‘天价宣传片’”“与张伟平分道扬镳”“因莫言获奖而旧事重提”“孟买电影节获‘终身成就奖’”的“狂轰滥炸”。

  张艺谋的新闻,从来都是媒体的素材,要么是溢美之词,要么是骂声一片,让这位“中国首个国际A级电影节影帝”“中国首摘国际A级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大奖”的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始终饱受争议。

  从张艺谋的“电影作业”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从艺轨迹,更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脉络与流变。

  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从未停止

  “‘媚俗’还是‘崇高’,是每位导演一生的难题。”

  “电影票房再好,还是有人批;国际获奖再多,还是没人看;观众需求再大,也得求平衡。”对于始终在艺术与商业间徘徊的中国电影,张艺谋道出自己的导演观,“‘媚俗’还是‘崇高’,是每位导演一生的难题。”

  从《老井》到《有话好好说》,从《红高粱》到《满城尽带黄金甲》,张艺谋的作品跨度之大,反衬出电影主题的时代烙印和时代之变。

  “我从影早期的作品有一种呼唤。你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红高粱》,像火一样燃烧的作品,因为那是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人们在文革后极力燃烧积蓄已久的能量。”张艺谋回味道“我在形式上追求特殊、张扬,呈现出自觉、强烈的个人风格;在内容上表达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思考。说白了,这是一种对思想解放的释放。”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伴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电影融入市场化浪潮,商业电影如雨后春笋般绽放。张艺谋也不例外,他转型执导的武侠巨制《英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片时代”。

  “有人说我拍商业电影是堕落。”张艺谋摇着头解释“从伤痕文学、寻根文学、苦大仇深的思考氛围中跳出来后,我本能地觉得应该做些不一样的东西,带有强烈的娱乐元素,这样的电影才好看。”

  的确,拍电影,不是写论文,观赏性在任何时候不能放弃。“电影是一种夹带文化,观众观影,在愉悦的同时,会自然而然感受到影片传递的价值。”张艺谋说,网络上,要找潘石屹,先得点击房地产板块,要找张艺谋,只能搜索娱乐频道。“社会就这么定位,你只能在娱乐产品中,装进一点内涵,一句话,商业电影就是寓教于乐。”

  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从未停止,其背后往往附带着“媚俗”与“崇高”的争论。“在‘媚俗’与‘崇高’之间,我们往往顾此失彼,无法完美平衡。”张艺谋坦陈,“有人说商业电影低俗,有人说艺术电影晦涩,无论拍哪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才是导演追求的终极目标。否则,你就得做好挨骂的准备。”

  产业链条下的商业裹挟

  必须靠财团(如影视企业)支持的导演,一旦上了这条“船”即被“绑架”,拍摄全程,根本由不得自己,这直接导致影片艺术水准低、叫座不叫好。

  1999年,根据对加入WTO的承诺,我国在此后陆续引进上百部国外大片,中国电影业在产业化没有形成、市场经验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匆忙应对,受到很大冲击。

  为保护、发展国产电影市场,2003年以来,我国相继颁布多部有关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电影业的法规、政策,一批民营影视企业不断壮大,逐步掌控了“投融资-制片-发行-院线-衍生品”的电影产业链,有效抵御了国外大片的“入侵”。其间,张艺谋执导的《十面埋伏》等票房颇高的作品,几乎都与民营影视企业“新画面公司”合作。

  “我不讨厌商业电影,但害怕被商业裹挟。”张艺谋无奈地说,从投资方到制片方,从植入广告到演员选择,从拍摄手段到镜头取舍,导演在每个环节多少会受干涉“商业利益的回报,从开拍起就压在导演肩上。年轻导演直接被命令要求如何做,而对有名气的导演,投资方虽不敢玩硬的,可软磨硬泡更愁人,让你的构思和创作发生扭曲。”

  张艺谋的这种感觉是有深层原因的。“唯市场论”是一些影视企业的“魂”,他们鲜有考虑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而是在影片选择、推广策略、发行时间、票价制定、上映时机、放映频率等方面形成垄断联盟,大量占有市场份额,过度迎合受众。而必须靠财团(如影视企业)支持的导演,一旦上了这条“船”即被“绑架”,拍摄全程,根本由不得自己,这直接导致影片艺术水准低、叫座不叫好。

  北京电影学院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年均生产影片均超过500部,2011年,国产电影票房收入有约80%是民营公司参与发行创造的,但其中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好电影不过20部。

  《三枪拍案惊奇》就是典型案例“本来没打算拍这部戏,可制片公司想挣钱,用小沈阳出演搞商业炒作,就拼凑了一个不成熟的剧本。这真是一个临时抱佛脚的决定。”张艺谋坦陈,这是他迄今为止最不满意的作品“我感觉自己掉沟里了,因为它缺乏文化价值,是商业裹挟的产物。”

  电影产业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那些“叫座不叫好”的烂片给出一个答案:营销模式的成功并非电影的成功,电影产业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票房为王”,是当下中国电影比较严重的问题。“一切以票房论英雄,其实是非常庸俗的标准,丢掉了中国电影传统的文化精髓。”

  张艺谋认为,中国仍处在电影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即为获得资本积累过分追求高票房而忽视思想性。“当然,目前主流院线的观众群集中在20岁到30岁间,围绕他们进行的创作、导演,难免出现浅薄的倾向。”

  张艺谋总被问及“一部影片的终极票房到底是多少”“可能中国有两万块银幕时,单片票房达到3亿美元(将近20亿元人民币),也许才是纪录。”他说,现在的票房纪录都是过路的,“没必要吹嘘你6亿我8亿,也许一年之内就被超越,总迷恋数字有啥意义?”

  为谋求票房,一些发行方与社会传播机构在大片公映前后联手“撒网占道”“挥毫泼墨”“歌功颂德”“爆炒票房”。更有甚者,本着“拿人钱财、替人办事”的原则,让“枪手”“枪稿”满天飞,以致观众被“忽悠”进影院,最后痛斥片子臭。

  “电影和其它商品最大的不同是先买再看。倘若让观众先看再买,它的票房将会如何呢?”张艺谋这样自省,“影片好坏与否,不能唯票房论。别忘了,和《三枪》票房一起‘飘红’的还有影迷尖锐的质疑。”

  张艺谋的醒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国产电影“火了票房、鼓了腰包、乐了媒体、坏了口碑、哭了观众、冷了人心”的情况依然存在,那些“叫座不叫好”的烂片给出一个答案:营销模式的成功并非电影的成功,电影产业需要高票房,但不需要高泡沫。

  “我讲这些,并不是说票房不重要,而是它并非评判电影价值的唯一标准。”张艺谋说,没人比导演更知道“众口难调”的意思,票房、获奖等这些所谓的“硬杠杠”都不能作数,真正的口碑成功,是观众内心的认可“即便他嘴里不说你好,该骂还骂,但回家关上门会说‘这孙子邪了门了’‘有两下子’!如果你的作品占据了影迷心中的位置,它就是佳作,得奖、票房相形之下,也就是个副产品。”

【编辑:于晓】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