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一九四二:农民在夜幕掩护中吃死人肉(2)
【一】
诚如冯小刚所言,“只有在路上通过采访,深入不断地了解,才能接近事实真相”。
那么,事实真相究竟怎样?
昨天的新闻,今天的历史。让我们一同回溯当时中外记者突破重重封锁所报道的“一九四二”——
比如美国《时代》周刊驻亚洲特派记者白修德,1942年10月发表 《十万火急大逃亡》,1943年3月刊载实地考察报道《等待收成》,晚年回忆录中称“在我所有的记忆中,河南大灾荒是最为刻骨铭心的”;
又如重庆《大公报》时任河南战地记者的张高峰,1943年2月1日发表通讯 《豫灾实录》(原名《饥饿的河南》),社长王芸生次日发表社评《看重庆,念中原!》,旋即《大公报》被勒令停刊3天,张高峰被以“共党嫌疑”逮捕;
再如河南南阳有 “小公报”之誉的民营小报《前锋报》,以惊人胆识于1943年接连发表了10多篇灾区系列通讯和约百篇呼吁救灾的社评、时评,涉及范围更广,报道时间更长,并在当年5月将该系列通讯汇集成册为《豫灾剪影》出版,社长李静之作序称出书目的是“使远方人,后代人,借以明了河南灾情的实相,并替国家保存几片段史料”。
除此,几乎再无新闻记录。
【二】
宋致新的母亲宋映雪今年100岁,对往日记忆最不模糊的,当属“一九四二”。这段她亲身见证的历史,她反复说,说了不知多少遍。
宋致新的兄长赵致真为科普作家、武汉电视台原台长,现今流传国内的美国记者白修德的豫灾报道,均由他翻译成中文。
宋致新,湖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退休研究员,她倾尽心力编著的《1942:河南大饥荒》于2005年出版,搜集了白修德、《大公报》、《前锋报》几乎所有相关文章,该书增补版下个月将问世。
而宋致新的父亲赵悔深,又名李蕤,即为通讯集《豫灾剪影》的记者“流萤”:骑着一辆借来的旧自行车,从1943年3月25日至4月20日,自洛阳沿陇海线东行,实地采访了灾情严重的偃师、巩县、汜水、广武、郑州等地,写出10多篇翔实通讯。
这家人是河南人。
全世界,恐怕再寻不着另一个家庭,与“一九四二”如此接近。
【三】
“中国记者没有缺席。”宋致新说。
1942年12月,《前锋报》收到一篇灾情来稿,题为《无尽长的死亡线》。作者李蕤,曾为郑州《大刚报》、洛阳《阵中日报》记者,是范长江组织的“国际新闻社”和“中国青年记者协会”成员。灾荒期间在河南省印书局编刊物,虽非记者,却出于新闻敏感,将自身从洛阳乘火车赴西安时亲眼所见灾民抢扒火车的流亡惨景写下。但报道发到何处?李蕤想到了《前锋报》,因该报当时颇为罕见地刊登了一些救灾社评。
果然,来稿刊载。并收到社长李静之的亲笔信,委为“特派记者”,深入陇海铁路沿线采访。
《前锋报》于1942年元旦创刊,“前锋”二字取于孙中山的“为民前锋”一语,办报宗旨即“仗义执言,为民前锋”。发行量数千份,有时上万。当地人称其“小公报”、“河南的大公报”。
李静之亦为河南人,1923年考入上海国立政治大学,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学门研究生,1932年回河南,一度步入官场,1941年辞职回乡办报。在宋致新看来,李静之既深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力量勇气,又有入世精神,与国民党上层人物不乏交往。因此,即便在化名“流萤”的灾区系列通讯同样触怒了河南省的新闻检查处,《前锋报》被令停刊3天之后,报社拒不执行,却也安然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