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曾是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配备数量最多、服役时间最长、实战中击落敌机最多的国产喷气式超音速战机——歼6正式退出空军编制序列。在歼6的“娘家”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那些亲手缔造歼6的功臣们心中有着诸多的不舍。
歼6退役,沈飞心不舍
6月18日,天阴,有些闷热。
14时许,记者来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东南角的沈飞航空博览园。此时,一名年过七旬的老者一个人默默地站在园外。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者说,“就是因为看了报道说歼6退役,听说这种飞机是我们沈飞仿制的,就想来看看。”
走进博览园,见不到任何参观者的身影,只有数十架破旧飞机落寞地停放在飞机展区。如果不是每架飞机旁有牌匾标注说明,无人知晓这些飞机就是守卫着我国领空安全的保护神,更不会有人知道正是这些飞机见证了中国歼击机发展的艰辛历程。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史志办主任吴加舜指着一架标有“59930”编号的飞机,“这就是我们生产的喷气式超音速战机歼6!”
“歼6型飞机:国产超音速歼击机,于1959年9月30日首飞成功。该机为仿苏米格-19埃斯机型……中国空军、海军驾驶该机共击落击伤入侵RF-101、A-6A等飞机20多架。”这段说明文字把我们带回到了歼6出生、成长的那段久远年代……
20世纪50年代初,当各国空军纷纷开始向超音速时代迈进之时,中国空军主力战机仍然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期换装的米格-15,相比之下性能比较低。
“落后就要挨打!”在国家整体实力和航空工业基础落后于世界的形势下,为了提高我国防空能力,中国只好利用苏联的技术援助,采取“克隆”仿制的捷径,迅速追赶世界空军的发展步伐。
按照1957年协议,苏联于1958年上半年陆续将米格-19P的图纸发到沈阳飞机制造厂和黎阳发动机厂。当年8月,仿制前期准备基本完成。
飞机厂成了“养鸡场”
50年代末,沈阳飞机制造厂首先试制了米格-19II型全天候歼击机,命名为东风-103(歼6甲)飞机,并于1958年12月首飞成功,1959年4 月经国家鉴定验收,批准投入生产。后来,部队需要米格-19C型歼击机,于是,沈阳飞机制造厂又在II型的基础上改进试制,命名为东风-102(歼6)飞机,并于1959年9月首飞成功。
因各种原因,歼6试制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了一段曲折的弯路。
由于受到“大跃进”的影响,不尊重客观规律,搞“快速试制”致使飞机的质量严重下降。1959年至1960年,沈飞试制的米格-19飞机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造成578架飞机投产后,废品与返修损失高达2991万元。
由于飞机不能试飞出厂,飞机厂成为“养鸡(机)场(厂)”。1960年,因成品过期、生锈损失达569万元。这就是沈飞历史上“一年生产,三年返修”的沉痛教训。
1960年11月20日,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工委主任的贺龙元帅来厂视察,看到大批不能出厂的飞机痛心疾首,当即作出了与劣质产品“一刀两断”,重新试制米格-19C型飞机的决策。
屋漏偏逢阴雨天。当时,全国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饥饿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职工的生命。就在沈飞痛定思痛反思之时,苏联又单方面撕毁合同,将专家们全部撤走。
今年79岁的车立端,时任工装科副科长,主管工装设备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整装等方面工作。“本来在仿制前期,双方的协调就不是十分顺畅,专家们一撤走,更难了。此外,苏联方面所提供的零部件也多是老旧的,部分车床已出现了变形,这些都给零部件加工、组装、整装带来了极大困难。”车立端说。
“另外,由于零部件存在‘缺胳膊少腿’情况,只能自己动手来做,可由于我们没有压力机和精密铸造仪器,这给零部件的加工带来了诸多困难。”
参与互动(0) | 【编辑:蒲波】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