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时间

分享到:

澳门的文化发展进入黄金时间

2024年12月18日 14:46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徐鹏远

  发于2024.12.16总第1168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路氹城,澳门特区填海形成的新区,如今林立着酒店、娱乐城与购物中心。几十年前,这里还只是一条不足十米宽的跨海公路。再之前,这里被称作“十字门”,曾经是南宋与蒙元殊死相抗的海上战场。

  比起拥挤局促的澳门半岛,平日里的路氹城要空旷从容得多,人流大部分流连在富丽奢华的建筑之内,路上的车也不算密集。不过7日的那一天,银河综艺馆附近却早早挤满了人,各成一派地聚拢在人行道上,毫厘必争地用不同条幅占领路边的铁马。五颜六色的旗帜飘扬在风中,蔚为壮观。这是一群应援的粉丝,再过几个小时,爱奇艺的IP盛典“尖叫之夜”会在此举行,届时他们将和各自的偶像发生近距离的接触。

  相似的场景并不鲜见。作为澳门最大的室内场馆,银河综艺馆隔三岔五就会热闹一阵,比如刚刚过去的11月,这里办过四场演唱会,而12月除了爱奇艺尖叫之夜外,还有泰国GMMTV粉丝见面会、赵传世界巡回演唱会及江苏卫视跨年晚会接连上演。

  而且不只是银河综艺馆,整个澳门都已经成为演艺活动的青睐之地。2023年世界旅游经济论坛的闭幕典礼上,论坛秘书长何超琼特意在致辞中表示,澳门甚至已经成为演唱会之都,就连自己都会接到朋友电话,问能不能想办法搞到一票难求的入场机会。

  “回归以前,澳门很少人愿意买票去看文化节目的。现在常常是一个小时就卖光了,其中很多是澳门人在买票,他们还会在网上吐槽买不到好的节目的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主任、特区第六届立法会直选议员林玉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演艺之都

  用澳门星娱乐制作有限公司CEO老杰龙的话说,如今的澳门每周都有约3至5场演唱会举行。

  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可以搜索到大量与此相关的信息和攻略。据不完全统计,仅11月期间就有29场演唱会,最多的一个周末有7场同时开唱。密集的场次不仅繁荣了演出市场,也让澳门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

  例如11月8—9日的刀郎演唱会,3.2万张门票9秒内就被一抢而空,澳门文旅甚至首次下场,专门为其定制了一条34秒的宣传片。当地的各大商场和酒店也循环播放刀郎的歌曲,并在显眼的LED位置打出海报。与此同时,演唱会连续两天登上香港报纸,有的报纸更是在9日和15日拿出了两个整版的篇幅予以报道。

  11月12日,《新华澳报》刊发评论,称刀郎演唱会的火爆“把澳门的文旅发展及‘演艺之都’建设事业推向了新高峰”。文中提到,从演唱会的前几天开始,就有不少内地“刀迷”提前抵达澳门,开启了“买买买、逛逛逛”模式,给澳门文旅市场注入新活力,还有不少歌迷是从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地远道而来;而在8日晚的演出结束后,有高达上千人没订到酒店,官方随即启动应急预案,妥善解决了问题,使得“刀迷”们安安心心地在澳门度过周末,“这种善于‘执生’的工作方法,其功效绝对不低于到各地举办‘澳门周’活动,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特区统计暨普查局的数据,受惠于演唱会活动的明显增多,包括表演艺术制作、文化展演经纪服务、表演艺术培训及表演艺术场地营运等服务在内的“文化展演”领域,2023年总共实现了23.5亿澳门元的收益,同比增长214.6%,经纪服务一项更是提高了6倍之多。特区文化局在今年6月公布的另一份数据也显示,2023年澳门特区政府及民间企业举办的大型演出超过2000项,各项艺文活动总共超过一万场次,参与人次接近2000万,其中大型演唱会达到100万人次,产生了约11亿澳门元的票房经济。

  曾任特区文化局副局长的澳门大学教授姚风认为,澳门在承办演唱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审批方面比较宽松,交通比较方便,而且澳门的演艺场所硬件条件非常好,许多是国际性的大型企业,资金雄厚,也有丰富的运营经验。”

  2023年,澳门特区政府提出“1+4”的发展策略,着力推动中医药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技术、会展商贸及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今年11月,《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规划(2024—2028年)》的发布又进一步明确,将建设“演艺之都”部署为特区政府工作的具体目标。

  为此,一系列相应的举措陆续展开:表演项目的入场券及观众票免除印花税;跨部门成员组成的“大型演出活动协调小组”应运而生,以全面评估项目及作出周详的应对和跟进;筹建便利居民及旅客购票的应用平台……

  此外,一块面积9.4万平方米的路氹土地开始施工,规划建设成一个可容纳5万至8万名观众的户外演出场地。12月7日,这个全新的户外演出场地已经顺利地完成了试营运仪式,28日这里将举办一场试演音乐会,届时会有1.5万人抢先体验。可以想见,明年将会有更多更大型的演唱会在此唱响。

  不仅仅是演唱会,回归以来的澳门在戏曲、戏剧、舞蹈、音乐会、展览等文艺活动上都有着显著的发展。1999年时,各类演出全年只有602场、展览111场,2023年则分别增长到了8064场、4086场。澳门艺术节、中葡文化艺术节、澳门国际音乐节、澳门艺术双年展以及今年新晋创办的澳门国际喜剧节、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等艺文盛事,更是在持续引进高质量作品和加强艺术交流与融合的同时,不断提升着澳门的艺术品牌影响力。

  对于文化展演的衡量,经济并非唯一的标准,正如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广志所言:“文化产业除了物质上的效益之外,还有营造文化氛围、提高文化素养、优化城市形象的作用。”这些让人目不暇接的活动之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民间,甚至就在街头、不收门票,却极其重要地丰富着澳门的日常文化生活与艺术形象。

  姚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澳门,文化一直是一种事业。澳门的文化社团非常多,它们大都不是商业性的,也不营利,特区政府每年投入了大量资金来资助这些社团。”

  博彩转型

  12月15日的澳门美高梅剧院,一场特别的节目隆重上演。

  这是一个融合了8 项非遗经典、8 种现代科技,由20个全球顶尖团队、582位创作者、花费237天打磨完成的创意舞台秀。古老的呼麦、苗歌、京剧、海菜腔、陕西说书和AI影像、编程机械臂、仿生飞行器对话、融合、共舞,在现实与幻境跨越时空的碰撞中,展现文化焕新之美与科技裂变之力。整台演出由张艺谋担纲执导,是他在大湾区的首个驻场作品。

  七年前,美高梅中国联席董事长何超琼与张艺谋共同许下了这场绚丽的艺术之约,彼时由誉满全球的Scéno Plus公司精心设计的美高梅剧院刚刚启幕。这是一个集合了众多高科技元素的新型演艺空间:2000张人体工学座椅,以逾10种不同的排布方式让每一个位置都拥有最佳视角;900平方米4K环绕式LED巨型屏幕无缝拼接,面积相当于三个网球场,可提供2800万像素的观赏体验;19.1点声源L-ISA超真实动态环绕声效,突破传统扩声模式,让声音由平面声场跃升为三维空间,沉浸式还原声效细节。作为亚洲第一个多元化动感剧院,它需要一场无与伦比的演出来打造自己独一无二的名片。

  美高梅剧院的建设成本超过了2.5亿美元,是以博彩及酒店为主营业务的美高梅中国面向全新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与此同时,这也是澳门在回归以来为推动文化发展、实现经济转型而探索出的一条特色路径。

  作为知名的四大“赌城”之一,博彩一直是澳门的支柱产业。尤其是2002年结束专营、开放赌权以后,博彩业更是进入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短短几年,到2006年时其相关收益就超越了拉斯维加斯,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也意味着极高的社会经济风险。所以“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央便提出了促进澳门经济的适度多元发展,并在后续的“十二五”规划中继续加以明确,特区政府也通过设立文化基金、文化产业基金等方式,鼓励以会展为代表的一众新兴文化经济创新成长。只是惯性所在,从2010年到2019年,博彩业的毛收入依然在本地生产总值中占比超过六成,2019年的博彩税收甚至占到特区政府总收入的80.1%。

  但随着2020年疫情暴发,澳门博彩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区统计暨普查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当年度博彩收入只有603.2亿澳门元,减幅高达79.4%。2021年的情况略有好转,也只是恢复到2019年的三成,2022年则再次下滑,全年总收入仅462亿澳门元,尚不及2020年的水平。

  “疫情第一年,澳门成为全球GDP跌得最多的一个地方,将近六成。当时整个社会就有一种共识,过度依赖博彩业是不行的。”林玉凤说。

  2022年6月26日,适逢原有的六张赌牌到期,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了全新修订的《娱乐场幸运博彩经营法律制度》。其中第二十二条第七项规定,获得博彩经营权的公司每年需要拨出不超过博彩经营毛收入的2%,用于促进、发展或研究文化、社会、经济、教育、科学、学术及慈善活动。

  正是在这一规定的推动之下,美高梅中国做出了美高梅剧院在内的一系列文化事业探索。11月2日,其与保利文化合作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也开馆运营,并推出了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首展,展出184组228件珍贵文物及艺术珍品,其中包括圆明园猴首、牛首、虎首、猪首铜像等近30件国家一级文物。

  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是大中华区首座建造于酒店内符合国际规模的博物馆,按照国家一级文物展陈标准建造。开馆仪式上,何超琼表示,该馆作为澳门新增的一座文旅地标,未来将致力促进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为中国与世界架起沟通的桥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除此以外,美高梅中国还积极参与到了社区文化建设中,以“当代潮流艺术生活”为方向进驻妈阁塘片区,举办了“美高梅狮艺文化周”“妈阁塘区活化计划–艺术入区”等众多文化活动。今年的11月24日,他们与著名当代艺术家蔡国强合作,在当地拥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的老船厂遗迹“海事工房1号”,推出人工智能艺术展“cAITM:灵魂扫描”。

  不仅仅是美高梅中国,澳门的六家博彩公司都在行动。例如,澳博推出了“新马路片区活化计划”,助力提升部分历史文化遗迹的知名度,永利则致力于“福隆新街步行区计划”,新濠以“保育、活化、共生”为主题改造内港23号及25号码头,银河专注于荔枝碗船厂片区及造船业历史,金沙中国则以“重塑、激活、融旧立新”为方针为草堆街、永福围等五大片区注入新元素。

  “澳门的文化产业面临着小、散、弱的现实,除了特区政府的扶持,通过博彩业来带动非常重要。博彩法修订以后,明确了博彩企业有关这一部分的社会责任,我们现在已经可以看到博彩业为澳门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林广志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黄金时间

  在过往的认知中,澳门似乎缺乏名扬天下的人物,也少有影响广泛的作品,更不用说一个生机勃勃的文化行业或者一条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

  一定程度上,这的确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窘境。澳门太小,人口也不多,难以自然形成多元的发展格局,甚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当地只有火柴、神香、爆竹三个产业,经济尚不繁荣,遑论文化建设。加上澳葡政府的治理长期松懈,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葡萄牙推行非殖民地化政策后,实质上已放弃了治理,对于文化的投入更是少之又少。一个典型的证明即教育,澳门的第一所大学直到1981年才建立,澳门在回归以前只有5.5%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

  并且由于地缘因素,澳门紧邻香港,无论资本还是人才都面临着虹吸效应。对此,姚风举了一个通俗的例子:“像我们都知道的明星甄妮、李嘉欣都来自澳门,但是她们都到香港去发展了,没有留在澳门,因为这里没有一个可以让她们施展才华的平台。香港人以前管澳门叫‘澳门街’,就是一条街而已,只是他们消闲娱乐的这么一个地方。”

  在林广志看来,澳门的国际弱势实际上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鸦片战争之后,香港开埠、上海开埠,陆陆续续都变成了国际化的都市,而澳门却是在逐步衰落。改革开放之后,广州、深圳腾飞,包括上海重新崛起,澳门也没有赶上趟。”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澳门的骨血之中丝毫没有文化的基因。“它的表层之下,是一座非常丰饶的宝矿。”姚风经常引用季羡林和池田大作的两句话,描述自己心目中的澳门,前者说“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文化交流有过几次高潮。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传入。这一次传入的起点,从时间上来说,是明末清初;从地域上来说,就是澳门”,后者说“在澳门,开放而兼收并蓄的精神给各个不同的文化增添了光辉。不言而喻,澳门文化将像灯塔一样给这个不安宁的世界带来光明和希望”。

  自1553年起,澳门就成为“西学东渐”的前哨,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传教士从这里走进中国,一代又一代地在中外文明之间搭建起交流的桥梁。甚至这座桥梁连接起了整个东西方,日本作家远藤周作的小说《沉默》就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澳门作为中转站,使西学得以传入东洋。

  近代之后,郑观应居澳写下了唤醒国人的《盛世危言》,康有为在此创办了宣传维新的《知新报》,“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从这里走向耶鲁,孙中山则在这里完成了革命思想的孕育……“可以说澳门为中国进入现代国家、构建现代性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姚风说。

  只是历史的烟尘太厚,久远的故事总是容易被遗忘。

  “我们一直处于一种没有被看见、没有被发掘的状态,能见度很低。”林玉凤出生和成长都在澳门这座城市,她觉得自己的家乡是在回归以后才慢慢被人所关注和讨论的:“尤其是2003年开放自由行以后,包括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变成世界文化遗产,对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非常重要。过去澳门人没有很强的文化自信,申遗过程中,国家在后面支持,特区政府也做了非常多的宣传,让澳门人重新认识了我们的文化,感觉到文化对澳门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候再去推动文化发展就比较顺利了。”

  过去这些年,澳门的文化事业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长足的进步,相应形成的产业也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23年,澳门文化产业整体服务收益为87.2亿澳门元,对整体经济贡献的增加值总额达到29亿澳门元。

  “回归25年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努力下,澳门文化发展的基础、方向、格局都已经形成。”林广志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他与澳门科技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所、人文艺术学院的师生,在澳门基金会的支持和澳门中国澳门学学会、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学术委员会的帮助下,共同完成了一份33万字的报告,系统回顾了回归以来澳门文化事业发展的成就与经验:“我们梳理出了很多文化事项,可以说有几百件。”在此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从中评选出了25件最具代表性、标志性的大事,作为对回归25周年的纪念,并于11月28日向社会公布。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澳门正式明确了“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即“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这是澳门迎来的又一个新的机遇,也必将创造出一个更加蓬勃、夺目、充满无限可能的文化澳门。

  “对澳门来说,我觉得现在有点像进入了一个黄金时间。”林玉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46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惠小东】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

Baidu
map